014172911/2021-00332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通知
常熟市人民政府
2021-12-24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常政办发〔2021〕133号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时间: 2021-12-24 16:54 来源: 常熟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字体: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的通知

常政办发〔2021〕133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虞山高新区(筹)、服装城管委会,市各委办局、直属单位(公司):

经研究,现将《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4

(此件公开发布)


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正确认识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常熟市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始终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宗旨,把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积极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宣传,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体育在引领健康生活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常熟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打造苏州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和“精致常熟”作出积极贡献。

1.全民健身设施不断完善,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建成健身步道1098条,总长达到817.05公里;晨晚练健身站点1075个;健身路径620套;体育场地面积592.2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90平方米,户外体育器材15638件,万人拥有器材103.56件,全市基本实现社区和行政村全民健身站点全覆盖。同时,全市共有73所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到了76%,进一步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健身需求。

2.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不断深化,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建有市级体育协会35个,市级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俱乐部)70个;全市个人注册会员近10万人;拥有体育类等级社会组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13个,分别为:4A级3个,3A级8个,2A级2个,已形成覆盖城乡、辐射各类人群的体育组织网络。

3.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样,体育赛事精彩纷呈。每年举办本市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达40余项次,定期举办尚湖国际铁人三项赛、常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市民徒步大会、全民运动户外嘉年华以及篮球、足球、羽毛球、气排球联赛等;承办江苏省龙舟精英赛、长三角龙舟邀请赛、全国围棋甲级联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常熟赛区)、亚足联U23足球锦标赛、国际篮球邀请赛等省级及以上比赛,极大地提升了广大市民的体育欣赏水平和体育热情,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42%。

4.健身指导科学高效,居民健康素质稳步提高。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覆盖面与覆盖人群不断扩大,成功创建了苏州市范围内首家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全市国民体质监测累计达43100多人次,累计开具健身运动处方近40000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继续得到加强,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5358名,其中国家级28人、一级216人、二级1961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35.5人。积极为市民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身指导,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稳步提高,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1.9%。

5.体育产业门类增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体育健身、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体育彩票等门类较为齐全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137.81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实现总产出69.21 亿元;体育服务实现总产出46.21 亿元;体育管理活动、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展会、表演与设计服务和其他体育服务,实现总产出分别为 2.14 亿元、1.94 亿元、1.72 亿元和1.63 亿元;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的规模较小,总产出占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的比重均低于1.5%。

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城乡、区域、人群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还未得到充分满足。群众身边举步可及的健身设施依然不足,健身设施种类较为单一;与自然生态、生活空间相融合的设施较少,智能化程度较低;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投资主体单一,专业运营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的颁布为新冠疫情依旧全球蔓延的当下,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更明确的发展目标。未来五年,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变化加剧,社会运行和民生短板亟待补齐,体育将更多参与社会治理、促进身体健康,全民健身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在建设宜居宜业更高品质江南福地和打造小城大爱的城市品格中,全民健身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将会更加凸显,乡村振兴为全民健身均衡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全民健身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十四五”时期,常熟全民健身事业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增强群众在健身领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准确把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四个重要”的新定位,牢牢把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推进体卫、体教、体旅等融合发展,扎实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全面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谱写“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二)发展目标

打造全民健身多元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规保障的全民健身新格局;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将常熟打造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品质运动之城,促进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到2022年建成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基地,到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

1.城乡居民体质更加强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5%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城乡居民人数比例达94%以上。

2.全民健身设施更为完善。推动健身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健身设施网络覆盖城乡,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更加惠民。镇村和社区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更加优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0平方米。

3.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优质。坚持安全可控、亲民便民、优质均衡的发展原则,创新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构建线上线下、简便易行的科学健身指导网络体系。体育社会组织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改造步伐加快。

4.体育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体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超过145亿元,增加值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以上;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3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 3080 元。

三、加快建成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政府职责,形成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力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格局。

(一)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

1.提升设施资源配置效能。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统计调查制度,精准评估场地设施布局与运营管理、开放使用情况,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做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提质增效。强化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管护工作,开展户外健身设施器材专项清理行动,健全管护制度,落实专人专管、定期修护措施,提高管护成效。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为主要依据,实施均衡配置和差异化供给相结合,落实体育公共服务的便民属性,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健身设施,充分利用零星、散碎的空间资源,跟进镇村规划调整,结合社区改造,精准设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布局,补建体育设施,盘活存量用地,增加体育活动空间。

2.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设施。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体彩公益金统筹,提升城乡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乡镇、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强化基层综合文体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加快常熟市体育中心、苏州奥林匹克青少年文化中心(城市艺体中心)、常熟市工人文化宫等大型文体场馆建设与改造,增建体育服务综合体、多功能运动场、智能运动场等设施,推动社区(村)健身设施更新换代,增设全民健身路径、健身步道,进一步升级、优化 “10分钟体育健身圈”配置,做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扩大增量”。制订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设施配置基本标准,以标准化促进城乡体育设施均等化,进一步平衡城乡健身工程(路径)、健身点的设置与配备,保障城乡居民健身设施的使用公平。

3.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系统规划建设,构建供给丰富、布局合理、覆盖面广、普惠性强、功能完善的体育设施体系,形成体育设施网络化格局。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人口分布情况,努力丰富全民健身服务内容。加强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房车露营地、室内滑雪和滑冰场地、帆船皮划艇基地、水上电动冲浪板基地、垂钓基地、户外拓展基地等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依托昆承湖、尚湖等水域资源,构建面向全民的水域休闲运动设施和服务网络。推进虞山公园、尚湖风景区、琴川城市公园、蒋巷乡村旅游景区等公园(景区)体育设施改造,规划建设水上、亲子、极限、田园等体育公园。以绿道和步行道为基础,建设串联沟通各片区中心、文旅景点、体育设施的常熟慢行健身步道系统,形成多元业态互联互通、先进技术广泛应用的城市慢行健身步道网络。以常熟市体育中心改造为重点,引领各片区体育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或改造,加强社区居民健身点和新型社区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打造我市体育场地设施市级、片区级、社区级“三级”系统。积极谋划冰雪项目体育服务综合体、亲子运动公园、极限运动公园等一批新建项目,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公园或体育服务综合体。

4.推进场地设施共建共享。支持和落实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利用旧仓库、厂房、商业设施、闲置的大型停车场、人防地下场所等既有建筑以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按照标准改造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合理利用市政用地、闲置校舍、桥下空间等建设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体育健身设施。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综合试点,推进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督查评估与培训指导,有序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商业经营性体育设施等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探索优化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方式,创新场馆开放绩效评价机制,从考核开放数量向考核开放质量转变,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效果。推动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升级,提升体育场馆服务智能化水平。合理规划体育与文化、养老、医疗等公共设施共享联动的复合型设施改建,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发挥“平战”两用功能,提升场馆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力度,做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至2025年,确保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度达到80%以上,每周开放不少于35小时,全年开放不少于330天,国家法定节假日、全民健身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继续对学生、残疾人、老年人和军人实施优惠开放。通过信息公开、规范管理、服务提升、补贴扶持、购买服务等措施,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在保障正常工作和安全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在公休日、节假日以及空闲时间向社会开放。鼓励社区(村)体育设施与文化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实现体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和利用最大化。

(二)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5.规范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开展丰富多元的体育赛事活动,完善覆盖全市、城乡联动的群众性赛事活动体系,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线上线下结合的办赛机制,构建“品牌赛事+传统优势+地域特色+时尚引领”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力争五年内引进1-2项国际性高水平赛事,提升尚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尚湖国际铁人三项赛、“长三角龙舟赛”、昆承湖电动冲浪板等赛事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延续举办全市综合性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等常规化比赛,广泛开展篮球、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路跑、健身操等传统优势项目的业余比赛,扩大群众性赛事覆盖面。全力推进群众性足球和校园足球运动开展,支持举办攀岩、滑板、霹雳舞及虚拟体育等新兴赛事。深挖山水文脉运动资源,进一步激活虞山、尚湖、昆承湖、沙家浜、铁黄沙等自然资源的休闲游憩功能,合理布局越野跑、徒步、自行车、赛艇、皮划艇等精品户外运动赛事。

6.推行群众健身项目等级制和达标制。全面提高国民体质监测站服务水平,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和运动能力评估服务,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创新性、示范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宣传推广使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电子证书。宣传推行面向大众的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及评价体系,支持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健身社会机构等参与群众业余锻炼等级评价;积极组织部分体育社会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参加专项专业培训,成为比赛的组织者、裁判员和服务人员;依托社区运动会、各协会比赛等,特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明确赛事目录,给参加群体性比赛的广大群众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荣誉感,提升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助力推行业余锻炼达标制、段位制、等级制。

7.加强开展重点人群的赛事活动。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开展工间操、广播操等系列健身活动。针对不同年龄、学段青少年,举办不同类别和级别的体育赛事,注重过渡与衔接,不断健全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丰富社区养老健身服务,依托老年体协,开发推广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健身项目和比赛。积极开展妇女健身活动,定期举办适合妇女参加的健身操、广场舞比赛。关注残疾人的体育权利,加强残疾人康复设施建设,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健身与康复项目,积极为开展残疾人体育训练创造条件。关注外来人员的体质健康状况,根据常熟服装城、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外来人口比较聚集的特点,将外来人员(新市民)体育健身纳入属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创新赛制,为外来人员(新市民)参加各类赛事活动提供机会。

8.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健全完善体育社会组织运行体系,推动体育社团分类改革,引导、规范、助推、监管体育社团组织按照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体育社团依照法规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推进体育类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级社会组织占比明显上升,市属体育社团3A级占比不低于40 %。探索体育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运行模式,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促进体育社会组织依法规范运作。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转移,加大购买服务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俱乐部联赛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和培训,对队伍稳定、组织活跃、专业素养高的体育社会组织给予场地、教练、裁判培训等支持,充分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到2025年,全市全年由体育社会组织发起的,参与人数50人以上的体育赛事活动120 项次,参与人数50 万人次。

9.引导扶持基层体育组织发展。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在市区、乡镇(街道)的覆盖和延伸,鼓励乡镇(街道)按照“4+X”模式建立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重点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社团和人群类社团。培育、优化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和氛围,积极支持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体育健身团队等基层体育组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服务、树立先进典型。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开展社区、乡村体育活动和体育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所具有的宣传动员、营造氛围、组织活动、服务引导等积极作用,助力创造社会和谐。

(三)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10.壮大群众身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建设常熟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平台,宣传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证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养、评定、考核,全面优化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精准结合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提高服务指导效率,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科学发展。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志愿服务体系,鼓励职业健身教练员、退役专业运动员、健身达人等积极参与群众健身指导工作,不断壮大健身服务志愿者队伍。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科学健身指导,培养群众的体育兴趣,养成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结合我市“蓝色游”赛事品牌体系,推出具有常熟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项目,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

11.提高智慧健身指导水平。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技术,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的智能化程度。积极推进办公协同化、管理信息化,全力打造以全民健身电子地图、社区体育设施管理、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体质监测、体育场馆、赛事活动、健身指导等事项为内容的综合信息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全民健身智慧管理水平。加快智能健身品的迭代升级,丰富和完善健身器械的功能和智慧指导系统,在市区、乡镇等人群比较集中的场所全面配备智能健身广场舞音响系统,积极打造群众健身宜居环境。积极推进“体质监测+数据分析+健康促进”的一体化服务,实现工作日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对群众的全开放,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开具运动处方并进行健身指导,加大个性化服务力度。健全全民体质监测网络,建立线上科学健身指导专家库,通过健身大讲堂、线上课堂、移动健身技能培训等途径广泛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向公众提供运动健身、运动心理、慢性疾病防治、保健康复等多元服务。针对运动空间窄、活动氛围弱、动作幅度小的居家锻炼特征,利用5G场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积极组建专业团队,研发编制线上健身指导内容和方法,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的健身需要。

(四)完善体育文化传播交流体系

12.广泛开展体育文化交流。加大体育文化外宣力度,拓宽体育交流合作渠道,提升常熟体育影响力,展示常熟文化软实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扩大常熟尚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STC常熟尚湖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女排对抗赛、国奥男篮四国赛等赛事带来的城市名片效应,立足常熟资源禀赋,突出独特常熟形象,提升常熟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积极组队、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体育竞赛与表演,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际赛事交流,关注常熟外籍人员的体育健身需求,加大对常熟民俗民间体育项目的挖掘与推广,保护和传承沙家浜龙舟赛、碧溪上鹞灯、江南船拳等民俗体育项目,写好“体育+”文章,提升常熟城市品格。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联盟,加强与联盟成员单位的体育交流合作,实现体育资源共享、赛事共办、产业共荣,品牌共塑。

四、努力开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深化融合发展

1.拓展体卫融合。坚持“大健康”理念,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引导人民群众树立“运动是良医、健身是良药”的观念,从单纯依靠被动治疗的“治已病”主动健身的“防未病”转变。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体卫融合服务机构,继续推进综合型、养老型、社区型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的建设,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运行模式,发挥“以点带面”效应,为群众提供健身、康复、养老等“一站式”服务,到2025年,建设体卫融合的运动促进健康中心8 家。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和开设运动医学门诊,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支持体质检测机构与体检机构融合发展,将体质健康管理纳入居民健康管理内容,在社区居民原有电子健康档案基础上,增加体质测定结果、个体化分析意见、运动指导方案等内容,形成更加全面的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大力加强运动处方师、康复治疗师等体卫融合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常熟市体卫融合专家库,发展慢性疾病管理、运动康复等体卫融合服务新业态,为群众运动健身、健康促进等提供及时全面的综合服务。

2.强化体教融合。协同教育部门落实国家体教融合政策,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体教融合政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完善体校、青少年俱乐部与中小学共建联办模式,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面向在校学生开放各类青少年体育集训活动,协助学校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跳水、快乐体操(体适能)、武术、跆拳道等专项运动技能。配合实施“双减”政策,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活动基地,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为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和校外进行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创造条件。协同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县级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推动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精心布局体校与体育特色项目学校共建县级运动队,在协助开展校内体育活动、竞赛的基础上,积极配合组队、集训、指导学生参加校际的、跨区域的体育赛事活动,助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典型。丰富青少年赛事产品供给,鼓励举办国际青少年体育交流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提升赛事知名度,调动赛事参与积极性。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校园足球、校园篮球、U系列赛等青少年系列活动和体育联赛,创新青少年体教融合参赛机制。定期为学校体育教师开展各类体育专项技能、赛事组织管理、科学训练、健身指导等培训,为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场所增设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锻炼的体育器材,使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增强。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到2025年,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普遍增强,能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3.深化体旅融合。策划打造体育精品路线和旅游目的地,培育户外露营、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充分挖掘常熟地域优势增设体旅融合内容,利用虞山、尚湖、昆承湖、沙家浜、铁黄沙等自然资源的休闲游憩功能,开发“体育+景区”、“体育+休闲娱乐”的旅游项目,建设一批集户外运动、观光旅游、休闲养生、旅居度假为一体的“山地型”、“湖泊型”、“乡村型”特色营地,打造黄金周体育旅游、节假日体育旅游、赛事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宣传推广常熟民俗体育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文化旅游动机。积极培养引进“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做好体育旅游项目的策划、投资、建设和运营,推动常熟体旅融合发展。

(二)融入区域一体化

4.积极共建长三角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贯彻执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实施方案,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类的重要事项协同。全力推进群众体育“六边工程”建设,积极参与区域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健身指导、文化交流的互联互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等机遇,持续放大交通区位、城市能级、老旧更新等优势,加快引进优质项目,切实增强常熟发展潜力。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体育资源交易平台的搭建和重大赛事的联动,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大型赛事的热身赛、表演赛、邀请赛,自主培育开发相关赛事活动,分享区域赛事资源红利。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间的联络,积极参与组织举办长三角地区市民联赛、青少年联赛、俱乐部联赛、单项协会联赛等系列赛事。

(三)强化产业支撑

5.提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制定规划、建立机制、培育环境等措施,围绕“美丽常熟”的建设目标,加大政策激励和宣传推广,促进体育健身休闲类、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类、体育场地和设施管理类、体育竞赛表演类、体育培训教育类、体育传媒信息类企业的发展,加快推动体育全产业链建设。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完善体育设施,打造特色运动品牌,培育更多的运动企业和运动产业,形成常熟体育特色和产业格局。积极引导提高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发展夜间体育消费,鼓励在热点商圈、地标场所举办夜间体育赛事活动,引导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鼓励开展各类夜间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激发体育消费潜力。以打造“蓝色游”特色品牌为契机,充分发挥旅游业公众参与多、产业链条长等优势,丰富体育消费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让更多体育场馆、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等资源面向市场,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更多市民的体育需求,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加强智慧赋能

6.推动线上线下联动融合。改革创新传统体育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新空间。推进健身休闲、康养、体育旅游等领域大数据的互通共享,推动健身休闲数据、体质监测数据、健康信息数据在医疗卫生系统与体育系统的互通、互认,探索全民健身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加强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提升开放服务质量,组织实施体育场馆数字升级改造工程,对接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场馆预定、运动分析、赛事参与、健身指导等综合服务水平。全面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线上指导服务能力,积极组织开展居家健身课程和健身在线教育培训,推广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鼓励市场开发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智慧“云健身”产品和服务,探索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体育比赛和健身新模式,提升群众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便利性。

五、切实增强全民健身事业保障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纳入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和考核,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严格项目管理、完善监管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二)强化政策保障

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统筹规划全民健身设施用地,落实全民健身配套建设资金,注重生态保护,将全民健身计划与常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依法保障健身设施用地。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等审批流程。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方面的标准规范,切实提高依规治理能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股权融资、企业赞助、市场运作等方式,拓宽全民健身建设资金来源。加大财税优惠政策和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积极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三)筑牢安全底线

引入体育赛事活动监管指导员制度,健全体育赛事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化解和管控。加强监管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检查力度。建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完善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市场重点领域监管制度,强化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监管,积极探索新兴运动项目监管模式。落实户外运动安全管控、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大公共体育场馆急救设备配置力度,确保场馆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落实重大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和要求,主动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防疫指引。

(四)实施绩效评估

建立全民健身监管与评价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各(街道)《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状况的评估与考核工作,对群众健身满意度、向社会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等进行测评。支持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市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考核和终期评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