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政策解读

时间: 2022-10-12 16:54 来源: 常熟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字体:

2021年12月24日,《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以下简称《实施计划》)印发实施。现将《实施计划》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和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结合常熟市体育工作实际,科学编制了《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全民健身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强调“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新时代新征程,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新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促进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县人民的高品质生活。

三、发展基础和目标

“十三五”时期,常熟市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始终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宗旨,把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积极争创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宣传,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充分发挥体育在引领健康生活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提升常熟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打造苏州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和“精致常熟”作出积极贡献。

我市坚持与《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国发〔2021〕11号)、《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相衔接,紧密结合常熟实际,确立了“十四五”时期全市全民健身工作的主要目标:打造全民健身多元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规保障的全民健身新格局;构建更加完善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将常熟打造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品质运动之城,促进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到2022年建成省级全民健身示范基地,到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

1.城乡居民体质更加强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5%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城乡居民人数比例达94%以上。

2.全民健身设施更为完善。推动健身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健身设施网络覆盖城乡,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更加惠民。镇村和社区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更加优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0平方米。

3.全民健身服务更加优质。坚持安全可控、亲民便民、优质均衡的发展原则,创新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构建线上线下、简便易行的科学健身指导网络体系。体育社会组织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改造步伐加快。

4.体育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体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超过145亿元,增加值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以上;体育消费总规模超过33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体育消费3080元。

四、主要内容和框架

《实施计划》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目标导向方面,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导向方面,就是着力解决健身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自抬标杆,力求实现突破。

(一)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系

1.提升设施资源配置效能。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统计调查制度,精准评估场地设施布局与运营管理、开放使用情况,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做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提质增效。2.均衡配置公共体育设施。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体彩公益金统筹,提升城乡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动乡镇、农村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强化基层综合文体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健全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3.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系统规划建设,构建供给丰富、布局合理、覆盖面广、普惠性强、功能完善的体育设施体系,形成体育设施网络化格局。4.推进场地设施共建共享。支持和落实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利用旧仓库、厂房、商业设施、闲置的大型停车场、人防地下场所等既有建筑以及屋顶、地下室等空间,按照标准改造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5.规范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开展丰富多元的体育赛事活动,完善覆盖全市、城乡联动的群众性赛事活动体系,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线上线下结合的办赛机制,构建“品牌赛事+传统优势+地域特色+时尚引领”的全民健身赛事体系。6.推行群众健身项目等级制和达标制。依托社区运动会、各协会比赛等,特选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明确赛事目录,给参加群体性比赛的广大群众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荣誉感,提升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助力推行业余锻炼达标制、段位制、等级制。7.加强开展重点人群的赛事活动。联合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积极开展工间操、广播操等系列健身活动。关注残疾人的体育权利,加强残疾人康复设施建设,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健身与康复项目,积极为开展残疾人体育训练创造条件。8.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健全完善体育社会组织运行体系,引导体育社团依照法规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推进体育类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级社会组织占比明显上升,市属体育社团3A级占比不低于40%。到2025年,全市全年由体育社会组织发起的,参与人数50人以上的体育赛事活动120项次,参与人数50万人次。9.引导扶持基层体育组织发展。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在市区、乡镇(街道)的覆盖和延伸,鼓励乡镇(街道)按照“4+X”模式建立体育组织网络。

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

10.壮大群众身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建设常熟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平台,宣传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认证制度,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志愿服务体系。11.提高智慧健身指导水平。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技术,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的智能化程度。积极推进“体质监测+数据分析+健康促进”的一体化服务,加大个性化服务力度。针对运动空间窄、活动氛围弱、动作幅度小的居家锻炼特征,利用5G场景、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积极组建专业团队,研发编制线上健身指导内容和方法,满足疫情防控期间群众的健身需要。

完善体育文化传播交流体系

12.广泛开展体育文化交流。加大体育文化外宣力度,拓宽体育交流合作渠道,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扩大常熟尚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STC常熟尚湖国际铁人三项赛、国际女排对抗赛、国奥男篮四国赛等赛事带来的城市名片效应,积极组队、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体育竞赛与表演,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国际赛事交流,加大对常熟民俗民间体育项目的挖掘与推广,保护和传承沙家浜龙舟赛、碧溪上鹞灯、江南船拳等民俗体育项目,写好“体育+”文章,提升常熟城市品格。

五、创新举措

围绕制约全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障碍,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思想引领,聚焦关键环节、破解瓶颈问题、创新工作举措,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深化融合发展

1.拓展体卫融合。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到2025年,建设体卫融合的运动促进健康中心8家。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和开设运动医学门诊,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

2.强化体教融合。协同教育部门落实国家体教融合政策,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体教融合政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配合实施“双减”政策,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活动基地,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协同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县级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推动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丰富青少年赛事产品供给,鼓励举办国际青少年体育交流赛。到2025年,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普遍增强,能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3.深化体旅融合。策划打造体育精品路线和旅游目的地,培育户外露营、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业态。充分挖掘常熟地域优势增设体旅融合内容,开发“体育+景区”、“体育+休闲娱乐”的旅游项目。积极培养引进“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做好体育旅游项目的策划、投资、建设和运营,推动常熟体旅融合发展。

融入区域一体化

4.积极共建长三角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体化。全面贯彻执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实施方案,积极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类的重要事项协同。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体育资源交易平台的搭建和重大赛事的联动,自主培育开发相关赛事活动,分享区域赛事资源红利。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内城市间的联络,积极参与组织举办长三角地区市民联赛、青少年联赛、俱乐部联赛、单项协会联赛等系列赛事。

强化产业支撑

5.提升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充分调动全社会资源完善体育设施,打造特色运动品牌,培育更多的运动企业和运动产业,形成常熟体育特色和产业格局。以打造“蓝色游”特色品牌为契机,充分发挥旅游业公众参与多、产业链条长等优势,丰富体育消费产品供给方式、供给渠道、供给类型,让更多体育场馆、体育赛事、体育活动等资源面向市场,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更多市民的体育需求,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加强智慧赋能

6.推动线上线下联动融合。改革创新传统体育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推进健身休闲、康养、体育旅游等领域大数据的互通共享,推动健身休闲数据、体质监测数据、健康信息数据在医疗卫生系统与体育系统的互通、互认,探索全民健身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加强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提升开放服务质量,组织实施体育场馆数字升级改造工程,对接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升场馆预定、运动分析、赛事参与、健身指导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组织开展居家健身课程和健身在线教育培训,推广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鼓励市场开发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智慧“云健身”产品和服务,探索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体育比赛和健身新模式,提升群众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便利性。

六、保障措施

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纳入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和考核。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统筹规划全民健身设施用地,落实全民健身配套建设资金,注重生态保护,将全民健身计划与常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依法保障健身设施用地。三是筑牢安全底线。引入体育赛事活动监管指导员制度,健全体育赛事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化解和管控。落实重大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和要求,主动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防疫指引。四是实施绩效评估。建立全民健身监管与评价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各乡镇(街道)《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状况的评估与考核工作,对群众健身满意度、向社会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等进行测评。

七、下一步工作

依据《实施计划》,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实施计划》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促进《实施计划》落实落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