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172911/2021-00217
市政府办公室文件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通知
常熟市人民政府
2021-08-19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熟“十四五”文体旅发展规划的通知
有效
常政办发〔2021〕81号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熟“十四五”文体旅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 2021-08-30 16:40 来源: 常熟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字体: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熟“十四五”文体旅发展规划的通知

常政办发〔2021〕81号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虞山高新区(筹)、服装城管委会,市各委办局、直属单位(公司):

《常熟“十四五”文体旅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常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熟“十四五”文体旅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后成立文化和旅游部的第一个五年。自2019年常熟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组建以来,我市文体旅工作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自上而下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局面全面开启。“十四五”时期是常熟文体旅发展打基础、提质量、增动能的关键五年,常熟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紧密结合《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上位规划要求,编制《常熟“十四五”文体旅发展规划》,全面推动城市文体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全面分析常熟文体旅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常熟文体旅发展目标,制定推动文体旅发展的重大举措,为下一阶段开展文体旅建设工作提供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1.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邻太仓,距上海100公里,南接昆山、苏州,西连江阴、无锡,北与南通隔江相望,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境内水网交织,山峰耸立,环境优美,曾先后被评选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十三五”时期,常熟市政府积极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环保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建设城区排水达标区,进行长江沿线杂船清理、望虞河沿线环境整治,开展“一企一策”“一园一策”的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工作,推进畅流活水工程,常熟水污染整治水平全面提升,目前常熟构建起全市骨干河网水资源调配网络,截至2020年全市所有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6.4%,优III率达到86.9%。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0%,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31.7微克/立方米。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95%。常熟已位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之一,是长三角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公共文体旅服务体系初步完善

近年来常熟把完善文体旅基础设施作为改善民生的大事进行紧密布局,“十三五”时期,通过实行“文化+”行动,文化与体育、旅游实现初步融合,社会力量参与文体旅发展的比重得到提升,文体旅领域资源实现全面开放,公共文体旅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体旅事业蓬勃向好。目前,常熟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5.02次,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以上,辖区内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已达到100%。基层文体中心已初步实现人才、空间等资源共享,全市体育场地空间稳步扩大,2020年全市共有体育场地面积591.3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89平方米,远高于国家2.08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设施已达到102.96套。在文体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常熟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达到250支,文化骨干达到5000人,文化志愿者达到200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数量已达到5300人。围绕旅游经济发展,常熟已搭建起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日益完善,在旅游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熟现有省级旅游度假区2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4家,其中5A级1家2处,4A级3家;有星级旅游饭店12家,民宿18家,快捷酒店30多家;另有旅游厕所139座,其中A级以上98座。在旅游饮食方面,常熟蒸菜、常熟炒浇面和十大名菜已经成为常熟特色饮食品牌,常熟虞山绿茶、阳澄湖大闸蟹等一系列旅游购物产品已初步实现体系化和品牌化发展。围绕旅游交通体系建设,三环快速路、昆承快速路、通港快速路、新世纪大道北延等快速路段施工完成,旅游景区进入性显著提高。

3.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3000年文明史、1700年建城史,历史上名人众多,城内文化遗产尤为丰富。“十三五”期间,常熟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科学利用能力显著增强,保护宣传工作成效显著。通过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健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建立文物数据库和碑刻数据库,常熟文物资源管理已初步实现数字化,文物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也得到相应提升。“十三五”期间,常熟公布两批市级文保单位8处,新增省保单位4处,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 家,编辑出版非遗专著7部、非遗年刊5期、非遗专辑3部。截至目前,全市建档的各级保护单位共17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17项,包括国家级2项,省级21项和苏州级39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5个、苏州市历史文化名镇2个、苏州市历史名村1个。随着文物保护系统的完善,常熟省级以上、市级文保单位和控制性保护建筑的完好率分别达到100%和95%,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效保护率和传承率分别超过80%和70%。另外,常熟已建成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总数达到35家,公众遗产保护意识显著增强。

4.文体旅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十三五”时期“文化+”行动的推进,常熟文化、体育、旅游休闲以及相关制造业、服务业已实现初步融合,文体旅企业数量和规模有所增加,质量同步提高,集聚度进一步增强,文体旅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呈上升趋势。目前,常熟已有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共15家,产业类别涵盖文化旅游、影视制作、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健康养生等各个领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另有江苏省、苏州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家,产业覆盖体育场地出租、体育纪念品销售、体育用品销售和体育培训等。全市现共有文化企业近3300余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旅游企业256家,2020年常熟接待境内外游客140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9.87亿元。在全市所有文旅企业中达到规模以上的有98家,包括文化企业71家、旅游企业27家。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看,常熟文体旅产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本土品牌正在加速崛起。尚湖国际马拉松、尚湖国际铁人三项等大型体育赛事已经成为面向长三角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常熟特色文体旅赛事品牌,沙家浜风景区红色户外拓展线路入选“2020国庆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江苏常熟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入选“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发展形势

1.文体旅发展面临良好战略机遇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层面加强对地方政府以创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等国家级品牌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和引导,并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等一系列推动文体旅消费政策文件,推动了各级地方政府紧密出台相应文件,采取相关措施,发展文体旅产业。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站在省级层面引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苏州市政府相继印发《关于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意见》,旨在着力构建具有苏州文化特点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提高苏州文化全球影响力。近年来,常熟市先后制定《常熟市文化繁荣兴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常熟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常熟市全域旅游发展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及《关于推动常熟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常熟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推动文体旅发展的文件,接着又提出文化产业倍增行动,提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三年翻一番,文体旅发展迎来政策利好,面临广阔的战略机遇。

2.文体旅融合发展趋势日渐增强

在全球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重塑的大趋势下,随着国家层面的引导和推动,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启自上而下的文化旅游体育融合之路,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全面形成。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来看,国家发布的《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均提出,要创新文体旅工作方式,促进体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及文旅等新兴产业长足发展。随着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文体旅融合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的热词,文体旅融合在政策层面迎来巨大机遇。从企业实际运营层面来看,自下而上的文体旅融合发展也已取得初步成效,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商业模式。较为典型的有基于特色产业形成的集旅游、购物、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发展模式,基于自然生态资源打造的以康养、医疗、休闲、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康养小镇模式,依托体育赛事品牌和体育场馆,融合赛事举办、运动康复、教育培训、大型会展和文化演艺,引入商品售卖、娱乐餐饮等业态的综合性体育中心模式等。常熟应当顺应趋势,紧抓机遇,在现有基础上推动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3.文体旅区域化竞争日益激烈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围绕文体旅发展,在资金、人才、公共品供给、引资等各个层面开启了竞争。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冲击,进一步推动竞争主体由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转向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竞争领域也由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转变为国内市场竞争。常熟作为县级市,在与周边县市的竞争中,文体旅发展在产业经济水平、文体场馆建设、艺术创作和赛事品牌建设等方面,均无明显优势。从2020年度产业项目投资情况来看,常熟全市上报苏州文旅重点项目有4个,项目数占苏州9.1%,项目投资总额52.26亿元,占苏州10.2%,当年投资计划为6.22亿元,占苏州7.99%。对比苏州市其他区市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常熟文体旅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日渐加大。

第三节 存在问题

1.文体旅公共服务有待优化提升

常熟文体旅公共服务方面已经取得巨大突破,但在硬件设施建设和服务效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提档升级。与周边县市相比,常熟文体旅硬件设施建设整体较为落后。具体表现在,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明显滞后,平均实用面积为2000平方米,仅为昆山、张家港等地同类场所平均面积1/10左右。民宿业领域,目前已登记备案18家,其中精品民宿4家,在数量、发展和管理等方面与吴江、吴中等地区差距明显。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体育馆等核心文体场馆与周边县市相比,在建筑体量和服务效能上也有一定差距。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待提高。常熟公共文体旅服务地域不平衡性较为突出,集中表现为城市区域间资源布局失衡,城乡公共文体资源分布不平衡,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三是公共服务水准有待优化提升。突出表现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短缺,深受群众喜爱的特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2.文体旅品牌建设有待全面加强

在文体旅品牌建设和城市形象塑造方面,近年来常熟取得较大成绩,但仍有巨大提升发展空间。一是文艺创作活力不足。近年来常熟文艺创作活力呈下滑趋势,文艺创作水平和能力有停滞不前倾向,缺少能够体现常熟特色的拳头型作品。文艺精品和参赛作品较以往减少,在各级各大赛事中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力度不足。常熟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内涵深厚,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机制还不够完善,需全力夯实基础性工作,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好文章。三是文体旅品牌特色不够突出。常熟文体旅资源丰富,但由于上位规划之间尚未有机衔接,且缺乏全局性政策引导,造成文体旅成型产品较少、产品转型乏力、文体旅项目开发系统性不足等问题。整体来看,文体旅品牌特色不够突出,亮点不够鲜明,制约常熟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能级全面提升。

3.文体旅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常熟文体旅产业发展保持总体上升趋势,但产业发展水平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是当前常熟文体旅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是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常熟文体旅产业发展还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初级阶段,产业资源释放不足,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不足。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和服务形态单一、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较为突出。体育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体育产业缺位,体育消费以实物型为主,发展势头疲软。旅游产品形式传统,偏重基础设施配置和旅游景观建设,欠缺品牌思维,对资源现代化呈现及休闲化利用能力较弱,创新发展力度不足。二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当前常熟文体旅产业结构具有核心项目少,劳动密集型加工或代加工产业项目多,数字类、科技类、创意类新兴产业项目少,生产建设类传统产业多的特点,有待自上而下加紧优化文体旅产业结构布局,以进一步增加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的比重。三是产业融合水平较低。常熟文体旅产业融合的产品数量较少,且多以自发形成的产品为主,以空间等硬件资源共享为主要特征,文体旅职能部门之间工作协同性还比较低,产业融合在顶层规划设计上较为薄弱。四是城乡产业发展差距明显。常熟文体旅产业目前以城区和开发区最为集中,乡镇文体旅产业由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发展理念、规划、规模、层次等方面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

4.文体旅人才配置有待优化

文体旅人才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常熟文体旅发展最突出的因素,有待优化配置,全面提升人才支撑。一是复合型文体旅人才较为紧缺。常熟文体旅从业人员均为单一性人才的弊端日益突出,文化创意设计、文体旅项目运营、复合性管理人才等各类创新型人才相对短缺,成为制约常熟文体旅发展的突出短板。二是文艺精品创作人才梯队建设缺失。乡镇板块文体旅人才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引才难、留才难已经成为制约常熟乡镇文体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文艺精品创作人才紧缺,剧本创作和舞台表演方面均出现人才断层现象。三是文体旅人才引培力度不足。常熟科教资源有限,缺少大院大所,在文体旅人才引培方面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周边城市相比缺乏竞争优势。

第二章总体思路与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和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苏州市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战略,把美丽常熟建设作为贯彻“十四五”发展的主轴线,充分发挥融山、水、城为一体的自然特色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优势,精心整合各类文化体育旅游资源,夯实公共文体旅建设根基,推动公共文体旅高质量发展。以“一城一区六地”作为全域旅游发展定位,紧抓双创工作,擦亮“四色旅游”品牌,探索对接苏州市、上海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重大项目,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体系,努力把常熟打造成为长三角独具江南文化特质、主客共享共容、文商体旅深度融合的“江南文化山水名城国内休闲度假福地”。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事业和产业共通原则。以公共文体旅事业发展作为保基本、促公平的核心力量,以文体旅产业发展作为丰富市场化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有效渠道,探索事业和产业互通互联的发展机制,推动文体旅公共设施均衡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丰收。

坚持保护和发展兼顾原则。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以文化资源转化利用作为常熟文体旅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保护文化遗产与激活文化资源相统一,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文体旅新实体、发展文体旅新业态,推动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坚持文体旅融合发展原则。以文体旅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塑造文体旅发展强市为目标,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体系,从加强职能融合、资源融合、产业融合、项目融合、服务融合等方面着手,促进文化、艺术、体育、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体旅在空间上联动互通,文体旅事业和产业提质升级。

坚持安全和发展统一原则。以做好文体旅安全保障为基础,以推动文体旅全面发展为目标,将安全和发展相统一,着重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诚信体系建设和监督等思想领域安全工作,加强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安全预案工作,做好安全生产、安全旅游等安全工作,为文体旅发展守好安全生命线。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公共文体资源配置更加完善。落实文体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加快建设文体旅基础设施,推进博物馆新馆、图书馆提升改造、体育中心改造等一系列市级标志性文体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镇板块文体中心建设改造,提高人均公共文体设施资源供给和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水平。到2025年,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到7.8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新建成体育公园5个以上,每万人拥有体育健身设施达到150件,新建3A级旅游厕所10-15家。

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持续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对常熟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力度,扶持文艺精品创作,打造常熟特色文体旅品牌,提高常熟文体旅品牌知名度。到2025年,力争新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家,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家,省级以上、市级文保单位完好率分别达到100%和95%,新增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博物馆风险等级单位的安防达标率超过90%。专业艺术团队艺术水准明显提升,创作出一批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作品。群众文艺原创能力显著提高,助推一批优秀作品冲击苏州市“繁星奖”、省“五星工程奖”和文旅部“群星奖”等文艺赛事。

文体旅产业规模和质量同步增长。加快文旅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提高文体旅重点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培育新兴文体旅业态,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到2023年,力争全市文化产业规模翻番,到2025年,文体旅影响力位居苏州前列。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壮大。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00亿元,规模以上体育企业数量增长183家,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以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体育用品贸易为核心,体育培训、场馆服务、体育健康服务共同发展的格局。旅游行业结构优化,创建1家以上国家A级景区和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2个特色旅游城镇、2个以上乡村旅游区。到2025年,力争发展旅游民宿50家以上、床位增加1200个以上,精品民宿达到10家,星级酒店达到14家,全年游客接待总量年均增长3%以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文体旅人才配置得到优化。完善用人制度,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文体旅人才引进方式,加强校企合作和干部培训,推进文体旅在岗人才的培育和进修工作,重点加强文体旅紧缺门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到2025年,常熟在文化创意设计、旅游策划、体育经营与管理等紧缺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苏州级以上文体旅专业人才队伍超过30人,各乡镇文体旅人才得到补充,落实文体旅人才定向培训点3处,本土文体旅人才培训体系趋于完善。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文体旅特色品牌打造工程

1.统筹布局核心文化旅游品牌

依托常熟山水文化资源和吴文化独特优势,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战略,持续提升“江南文化”品牌内涵,围绕“四色游”主题,构建“精品美游”全域旅游新格局,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契机,以文体旅赋能经济、提升城市能级为抓手,加强与苏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联动,力争常熟文旅发展进入长三角经济圈第一方阵。擦亮江南文化品牌。深挖常熟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发挥历史文化名城效应,做强古城保护发展内核,依托一个历史城区、四个历史文化名镇、四个历史文化街区、系列文保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推进资源活化利用,积极推进传统建筑和古建筑的保护更新与修缮利用,发展文化和康养旅游产业。重点打造以南门坛上、方塔、南泾堂、西泾岸、琴川河和常熟博物馆等为核心景点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以及沙家浜、古里、梅李、尚湖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名镇旅游品牌,构建常熟古城旅游产品矩阵,重塑城市“江南文化符号”。推进常熟江南文化研究,积累“江南文化”品牌学术支撑。加强“江南文化研究室”研究力量,成立仲雍文化研究会,依托言子文化研究会、戴逸学术馆等学术机构,持续举办虞山文化论坛、清史研讨会等富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活动,提高常熟吴文化辨识度。唱响革命文化“红色游”。办好沙家浜革命纪念馆,以沙家浜革命历史题材为核心,推出红色文化“沉浸式”演艺项目,推动红色文化演艺品牌打造和科技体验场景落地,不断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形式。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编写红色文化系列读物,系统梳理全市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命名一批“四史”教育阵地,以党建团建、寻访红色记忆、军训研学等为目标,策划李强故居、王淦昌故居等革命遗址联通的红色经典游路线,推动常熟成为长三角寻根红色初心的“首选城市”。做强山水人文“绿色游”。依托常熟山水湿地和历史人文资源,以创建虞山文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整合“虞山画派”“虞山诗派”“虞山琴派”“虞山印派”等文化资源,重点开发一批以“虞山”为代表的文旅品牌。鼓励虞山尚湖、文庙、言子旧宅、沙家浜、蒋巷乡村等景区深挖历史名城内涵,围绕各自特色提升文化元素与景区自然景观的融合深度,做浓景区人文氛围。以打造绿色生态的山水人文旅游品牌为核心,做优常熟古城山水特色品牌和尚湖景区“一城山水·自在生活”度假品牌,做强山水人文“绿色游”。发展健康养生“蓝色游”。依托常熟“一网”“三级”“八芯”体育设施布局,围绕创建省级群众体育健身示范基地,重点建设以虞山为中心的山地户外、以“三湖”为主体的水上、以永旺、世茂、万达等多功能综合体为驱动的综合性、开放性体育+旅游项目。统筹构建覆盖水上、陆上、室内的全域全时全面赛事品牌体系,形成一年六大赛事主题,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赛事,月月有亮点,季季有高潮。创新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依托体育健身资源,吸引承办各类党建、团建活动,推动品牌赛事与旅游、招商、会展、教育等产业深层次融合发展,鼓励体旅融合、体医融合、体娱融合等“体育+”新发展模式,推动建设百姓乐见的品质运动之城,打造蓝色健康旅游新名片。打造多彩江景“彩色游”。依托长江岸线沙滩、海湾和江滩等独特自然地理风貌,开发沿江景观滨河廊道和沿江生态绿色廊道,结合不同区段特色、功能要求,开发风采各异的文娱活动、乡村庆典、农业旅游等。以“千村美居”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特色田园精品村、康居村、宜居村建设,打造民俗类乡土旅游项目,开发主题性深度旅游产品。探索“科技+旅游”,推进经开区声谷展示馆、声创园有声文化城建设,推进高新区未来科技主题旅游区建设,打造高科技产业+旅游体验基地,发展“多智”科技智能游,拓展彩色旅游生命力。

2.打造常熟城市体育品牌

坚持主客共享理念,形成室内户外有机联动,全域、全时、全面发展的城市体育建设模式,树立县域体育发展标杆。围绕“蓝色游”主题,开展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赛事影响力提升、体医融合发展、体育企业孵化、城市体育品牌营销和产业服务平台搭建六大工程。重点建设城市慢行系统,落地一批山地户外、水上、田园体育公园或体育服务综合体。全面提升体育赛事能级,引进高水平国际赛事,做强核心赛事,做精特色赛事,做大群众性赛事,完善体育赛事体系。合理优化户外运动项目布局,整合常熟空间资源,推动登山、徒步、骑行、路跑、素质拓展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普及化,加快皮划艇、漂流、钓鱼、龙舟、浆板等水上项目大众化。鼓励发展体医融合,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扩大社区健康服务供给,提升体育服务产品品质。积极参加或主动举办各类体育主题论坛、博览会、招商会、推介会,展示城市体育发展成果,打响常熟城市体育品牌。

3.做好文体旅品牌宣传推广工作

以加强常熟特色文化宣传推广工作为基础,持续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加强旅游品牌推介工作,整合产品和活动资源,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多措并举做好文体旅品牌宣传推广工作。加强常熟地方特色文化推广力度。持续挖掘常熟地方历史文化潜力,策划高品质展览,编制高水准演出剧目,联动周边地方博物馆和剧院开展巡回展览和巡回演出,推动特色展览和演出走出去。着重依托上海虹桥枢纽乡愁小站城市展厅建设,推进沪苏同城整合营销。持续利用苏州国际旅游展等交流平台,探索与日本等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互动模式,通过文物精品海外展览和精品剧目海外交流演出等方式打开常熟文化对外传播窗口。加强文创产品输出力度。借助山前坊等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文化企业资源集聚优势,积极搭建平台,聚焦重点文创产业项目,着重挖掘虞山琴派、虞山诗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等文化品牌亮点,研发文化创意产品,加强包装策划,会同企业参加苏州、南京、广州等地的各类展会,进行文创产品展示推介,扩大常熟文创产品输出广度。加强旅游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办好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瞄准机场、高铁等大流量载体开展城市推介。围绕“春季花俏江南,春来常熟”“夏季状元故里,夏研常熟”“秋季吴韵琴川,秋享常熟”“冬季祈福虞城,年味常熟”四季文旅品牌,系统化开展旅游推广活动。完成《风雅物语》常熟礼品书、《美丽常熟》城市宣传片的制作,推出“无常熟不江南”系列短视频、音频产品,结合线上体验式营销,利用常熟电商直播优势,鼓励将产品直播与城市直播相结合,培育一批城市直播“新网红”,提升城市“曝光度”。做好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常熟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工作,扩大常熟旅游品牌国际知名度。

第二节 文体旅产业发展壮大工程

1.加强文体旅企业引培工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调整文体旅企业招商政策和优惠政策,推动项目招商和落地引进,优化文体旅产业结构。围绕文体旅重点领域加强招商力度。结合《苏州文旅投资指南》常熟项目部分,联合相关地区和部门开展文体旅专题招商活动,加强文体旅重点项目宣传推介,吸引更多优秀项目和知名企业落户常熟。重点围绕东部区数字新城引入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应用、视听新媒体、3D打印等创意设计和高新科技类企业项目,提高核心文化业态占比。围绕常熟时尚运动城市品牌,推进户外运动、时尚赛事、体育旅游、智能装备、健康科技等领域的企业招商,加大发挥体育在文体旅产业融合中的桥梁作用。加强文体旅企业对内培育孵化力度。实施行业龙头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支持一批竞争力强、链接资源广泛的文体旅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实施小微企业孵化计划和体育企业孵化工程,重点扶植动漫游戏、创意设计、视听新媒体、体育培训等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小微文体旅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文体旅产业体系。

2.推进平台载体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

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基地、特色小镇等平台载体建设,推动文体旅产业集聚发展。推动新兴文化产业集聚。以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数字科技新城为载体,以“人工智能”为总抓手,瞄准5G商用落地及由此带来的数字文化产业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拓展的趋势,重点培育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应用、视听新媒体、绿色印刷等文化业态,推进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推动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在服装城及周边区域,以建设云裳小镇为抓手,以千亿级服装产业为依托,创建以服装服饰研发设计、指数发布、品牌运营和新媒体营销为四大重点,以平台经济为主要支撑的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争取利用上海的产业平台资源,构筑长三角网红打卡地,助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蓝·原葺森林文旅产业园、山湾里文化创意园和山前坊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建设一批文创产业园。推动特色体育产业集聚。以常熟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运动项目为依托,布局房车制造和改装功能区、运动服饰展销功能区、时尚体育会展功能区、体育健康科技区、沙家浜红色体育旅游度假区。

3.加强文体旅消费引导

拓展文体旅夜经济消费场景,提振文体旅夜活力,以惠民消费措施为引擎,培育文体旅消费新热点,树立消费新理念,激发潜在文体旅消费需求。着力推动文体旅夜经济发展。围绕夜间文化产品消费、旅游消费、购物消费、健美消费需求,长效化推进“虞歌畅晚”夜经济品牌,举办文旅消费惠民活动,加强文体旅消费引导。聚焦方塔街区,依托水陆两条古城游览线路,以方塔街为轴,发展集创意设计、风情特色小吃于一体的特色夜市,策划琴川水上夜游线,沿途植入灯光、特色商店、临水的沉浸式文艺演出等文化要素,盘活古城夜游经济。建设“方塔塔弄老字号集聚区”,推出特色旅游购物夜间集市,支持服装城特色商圈、美城广场、绣品坊等改造时尚休闲购物不夜城发展,推动直播夜间现场购物等夜间零售发展,缔造常熟夜间购物胜地。加强体育赛事与城市夜经济融合,结合夜跑、夜钓、体育嘉年华、休闲体验季等赛事活动,鼓励体育企业创新夜间消费产品和服务,丰富夜间体育消费场景。发挥惠民措施的消费引导作用。以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为目标,扩大文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惠民措施和活动举办,增强文旅消费便捷性。建立健全公共文体旅场所免费开放和特殊需求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机制,丰富文体旅消费产品的供给层次。充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在市民卡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消费卡”功能模式,在旅游年卡基础上,联合江阴、张家港、太仓推出长三角旅游友城卡,加强与省外城市特别是上海的旅游合作,完成“99玩一城”旅游卡发行,提高市民文旅消费可选择性。搭建文化惠民消费线上平台,整合演出、图书、电影、文创产品、文博景区等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供应商,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文化惠民模式,通过举办“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提高政府文化消费补贴等方式,联合推出线上文化惠民活动,让文化消费更便利。

第三节 文化保护和繁荣发展工程

1.夯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础

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健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加强文物保护科技支撑,提升文物资源管理水平,提高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水平,推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夯实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根基。提升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落实考古前置,协调各方做好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前置审批制度。利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做好文物保护单位提档升级和革命文物资源梳理工作。引入科技文保思路,推进市级文物保护实验区项目建设,提升地面文物监控系统,建设智慧文保系统,确保省级以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控制性保护建筑完好率分别达到100%和95%。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理和研究,加强四级名录保护,整理出版非遗专著、非遗年刊和非遗专辑。加强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工作。重点扶持民办博物馆建设,建立健全以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等多种形式博物馆为辅助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博物馆三防系统软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博物馆安全保卫水平。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全面提高常熟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水平,推动实现文物资源共享,提高文物资源转化利用水平。提高文化遗产科学利用水平。深度挖掘遗产资源,开展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和利用,加强西泾岸、南泾堂、琴川河和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整治和保护利用,推进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提高博物馆、纪念馆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做好“江南国学”“科普教育”“江南耕读”“江南手作”和“户外体验”五大研学堂品牌产品,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2.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创新

全面深化文艺创作生产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文化精品创作扶持力度,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优化文艺精品创作机制。组建常熟文艺专家组,建立跨艺术门类的沟通平台,整合本土文艺专家资源,以专家组牵头专业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完善对文艺创作作品评审和奖补政策,发挥常熟文艺原创作品“星光奖”等赛事平台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激发文艺精品创作活力,力求在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的精品创作生产上取得突破。加强文艺创作规划引导。做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行动计划,深度挖掘常熟地域文化特色,重点借助江南舞蹈、音乐、评弹、锡剧等代表性文化品牌统筹文艺创作,加强对各级镇(街道)文艺精品创作的指引,推出《芦花靴》等一批讲述常熟故事、体现常熟风骨的精品力作。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支持和引导文化社会组织转型发展,重点培育文艺民营院团、文化志愿者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创新群众文艺活动方式,推动城乡联动,全面提高群众文艺创作发展活力。

第四节 公共文体旅体系建设工程

1.夯实文体旅设施网络

推进市级层面统筹规划,推进一批标志性文体旅公共设施建设,以点串线完善文体旅设施网络体系,系统提升标识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力推动博物馆新馆、文化馆总分馆、非遗馆、钱底巷崧泽文化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落地,加快推进图书馆提升改造,完善标志性文化设施空间格局。以筑造最美文化空间、城市文化客厅、文化驿站等最新理念为引领,进一步加快“图书馆+”城市书房、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评弹书场、特色场馆、民办博物馆、民办美术馆等特色阵地建设,创新拓展开发推进一批小剧场、乡村特色文化空间、文化体验场馆等,补充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评估场地设施布局与运营管理开放使用情况。推进各区域体育综合体建设与改造,完善全民健身公共设施体系,着重加强乡镇一级文体中心建设,推进北部片区体育中心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管理,推进体育场馆运营业态改造,鼓励体育服务业进驻文旅商业空间,引入5G技术构建智慧场馆,以绿道系统串联“山、水、田、林、湖”,重点打造山地户外、昆承湖水上、蒋巷乡村田园、铜官山、铁黄沙、体育中心体育综合体等主题基地,创建“一轴两环五区八带”的常熟(琴川)时尚慢行系统。提高旅游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旅游环卫设施、旅游安全设施、能源通讯设施、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硬件配套设施全面升级。

2.提升文体旅公共服务效能

加强文体旅产品体系建设,丰富产品层次,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加快文体旅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促进文体旅活动向基层和各类人群延伸,不断推动群众文体旅活动的科学化、生活化和品牌化。提高公共文体旅产品供给水平。创新发展“图书馆+”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常熟市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充分发挥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等载体作用,加大公共文体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拓展延伸服务效能,深化市民公益文体培训,提高文艺讲座、体育培训等服务水平。举办公共文体旅品牌活动。活跃群众文艺舞台,持续办好“我的舞台我的梦”全民才艺秀等特色品牌活动,城乡联动,培植一批扎根乡镇的文体旅活动品牌。创新“文化惠民券”项目运行模式,全面盘活全市城乡群众文艺团队资源,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公共文体旅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文体旅智慧平台建设,高质量运营“常熟文化云”和常熟智慧旅游平台,搭建文体旅融合服务平台。推动新型数字文体旅技术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综合体、旅游景区的应用,丰富大众体验内容供给。集合文体旅资源及公共服务要素,开展线上活动预约、产品订购、咨询、导航、查询等服务。加强数字文化、智慧体育、智慧广电、智慧旅游的建设,实现智能化管理、监测及分析,完善“一键管行业”智慧文体广旅体系。

第五节 文体旅配套设施完善工程

1.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

抓住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水运路网为支撑,内外高效联通、有机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城际交通道路建设。加快推进两个“一小时”、四个“半小时”通道建设,通过南沿江城际、通苏嘉甬、沪苏通铁路等项目建设,实现一小时到达南京、杭州两个省会城市,半小时到达上海;通过快速路网体系、国省道干线公路以及不断提升的城市内部通道建设,实现半小时到达苏州主城和硕放机场等交通枢纽和各板块半小时到达城区的目标。持续推进G524快速路、342省道青墩塘快速路等高架快速道路建设,完善城际快速交通网。构建全域化交通体系格局。以高铁常熟北站、西站为辐射中心,有序推进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强化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和景区旅游专线的衔接,构建“城景通”“景景通”“常熟旅游公交”“观光电瓶车”“观光自行车”等“快旅慢行”的全域化交通体系格局,形成市政交通、景区交通与区域大交通融为一体的交通集散体系。加强静态交通能力建设和设施管理。启动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旅游集散体系,分类优化城市中心区、枢纽周边区域、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停车设施布局。

2.提升旅游住宿配套建设水平

丰富旅游住宿业态,着力推动旅游住宿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常熟旅游发展的住宿问题。建设三大民宿集聚区。聚焦三大板块,引进精品酒店和民宿,布局三大民宿集聚区:一是山水板块,以品味山水休闲生活为主题,在三峰、兴福等休闲产业集聚地落地一批特色民宿;二是古城板块,以江南历史人文为主题,充分利用南门坛上、南泾堂、西泾岸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江南民居建筑,建造富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民宿体系;三是特色乡镇板块,以特色农村风情为主题,重点支持古里、支塘、沙家浜等特色鲜明的乡镇引入民宿业态。丰富旅游住宿业态。实施旅游住宿业态拓展计划,构建需求多元化、受众多层次的旅游住宿业态体系,重点推进星级酒店入驻,提高高端商务人士的商旅住宿接待能力,着力加强户外露营地、度假农庄、主题文化客栈等新兴住宿业态的扶持力度,满足年轻群体的旅游住宿多样化需求。

3.打造常熟特色饮食品牌

深入挖掘常熟特色饮食文化内涵,结合常熟文体旅空间分布格局,加强旅游饭店、美食街区和旅游伴手礼的系统化开发力度。引进高标准旅游餐饮实体。在江南文化艺术中心、沙家浜旅游景区等客流集中地引入不同星级的优质饭店,增加高标准旅游餐饮供给,全市五星级饭店数量达到4家以上,提升旅游饮食接待能力。实施美食一条街建设工程。恢复南门坛上“得意楼”“新月楼”等六大常熟本土老字号饭馆,满足游客品尝正宗古味常熟美食的旅游出行需求。持续推广和发展常熟“十碗面”、十大名菜,以及“虞城十大名点”地方特色美食品牌,选取扯蓬豆腐干、酒酿饼、梅花糕等一系列特色美食,统筹建设一条美食街,满足游客休闲餐饮需求。培育常熟旅游伴手礼品牌。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组织职能,统筹推进传统饮食技艺和常熟土特产品品牌化发展工程,选取最具常熟地域特色的本土产品,加强开发力度和深度,塑造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常熟旅游伴手礼品牌,满足游客旅游购物需求。

4.加强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补足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加强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推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水平全面提升。创新旅游服务供给模式。发挥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的力量,建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加强乡村旅游企业培育,推动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向乡村延伸,形成与乡村旅游需求相适应、与高效率供给目标相吻合的可供多样化选择的旅游服务供给模式。推动旅游智慧化发展。持续加强智慧旅游指挥中心建设,做好日常动态监管、可视化管理,整合常熟旅游总入口、智慧旅游“码上游”平台、“阿庆嫂”常熟旅游管家等平台功能,畅通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旅游服务,实现“一机游常熟”。

第六节 文体旅人才培育引进工程

1.加强文体旅专业人才培育

依托常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事业单位等机构,建立公共文体旅服务培训、研究基地和人才实训基地,逐步构建完善的文体旅人才培训体系,扶持文体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体旅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施高端专家智库建设计划,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达成合作,建立高端智库,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依托体育中心、文化馆等场馆资源,面向全市文体旅从业人员开设群文大讲堂、名家艺术课堂、体育教育培训,以及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加强在岗人才培训力度。实施文体旅人才分层培养计划。针对领军人才、重点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组织固定周期的培训活动,分层次进行定向培养。针对基层文体旅人才,实施“基层文体旅人才提升行动”,组织各板块基层文体旅管理人才参加轮训。加强本土文体旅人才培养力度。开展聚集培养人才计划,培育本土青年文艺家、优秀设计师、旅游技能大师、体育教练员等优秀文体旅人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常熟本土的文体旅人才,鼓励和支持本土优秀人才设立个人工作室,支持名师开展研修研习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名人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实施文体旅重点人才引进计划

着力实施文体旅重点人才引进计划,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推行特人特招,加紧引进文体旅紧缺人才,强化专业人才系统性引进工作,建立一支以文体旅复合人才为引领的文体旅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推行特人特招,拓展人才选拔渠道,创新人才考核评审方式和人才聘用方式,采取特聘人才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三种方式,从常熟市范围以外引进一批能够引领和带动常熟市文体旅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或团队,适当放宽相关条件引进紧缺人才,加强常熟文体旅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和骨干人才梯队建设。强化文体旅专业人才系统性引进工作。建立全系统人员信息库和全市文体旅“才俊精英”人才库,组建一支以文体旅复合人才为引领的文体旅专业人才队伍。重点面向文化艺术、公共文化服务、文物保护、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新业态等领域,引进文化专业人才;面向体育装备材料工艺与设计研发、体育赛事策划运营、户外运动休闲服务、体育综合体、智慧体育软硬件开发、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领域,引进体育专业人才;面向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旅游业态和发展模式创新、移动互联网的旅游应用、海外旅游营销、旅游投资金融等领域,引进旅游专业人才。

3.做好文体旅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工作

创新文体旅人才激励方式,加强人才服务保障,健全科学有效的文体旅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激发文体旅人才的积极主动性。创新人才激励方式。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完善各类人员激励分配及考核机制,根据公务员、事业人员、公益性岗位人员、企业人员等不同岗位分门别类加强考核。深化文体旅事业单位改革,基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建立薪酬和岗位能力相对应的工资分配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文体旅企业设立专业人才奖励基金,并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入股等方式,加大对骨干人才的激励力度。加强人才服务保障。从创业支持、户口、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着手,完善文体旅中高级人才优惠政策,建立文体旅中高级人才服务工作站,整合公安、教育、社保等部门的服务资源,为中高级文体旅专业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全面提升文体旅中高级人才的创业扶持和生活服务保障力度。畅通人才内部流动渠道。强化人才市场机制,建立人才柔性流动体系,打破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和工作地、工作单位、工作方式限制,畅通文体旅人才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渠道,推动文体旅人才资源融合,充分发挥人才效能。

4.加强文体旅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发挥教育教学在文体旅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优势,积极推动文教融合、体教融合,加强旅游教育、产教融合。加强文教融合。系统梳理常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根据学前教育、中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特点,尝试将非遗项目有选择性地导入教学体系。重点依靠高等院校力量,实施“非遗进校园”计划,通过开展非遗相关普及型选修课程、开设非遗专业教学与研究等方式,加强常熟重要非遗项目的传承和研究。深化体教融合。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培育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校际青少年体育赛事,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青少年冬夏令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高校旅游教育,建立校级旅游促进研究基地及智慧旅游实训基地,加强旅游创业融合,推动高校教育资源与旅游企业、旅游景点的需求对接,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第三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健全工作机制

1.强化政府统筹协调作用

健全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加强横向联动和纵向联通,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促进横向联动。联合发改委、财政局、宣传部、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统计局等各部门力量,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搭建多部门沟通议事平台,及时汇报规划进展,并有针对性地对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商讨论,消减跨部门合作的壁垒,促进不同部门之间在市级层面的横向沟通联动。加强纵向联通。建立覆盖文体旅各事务部门完善有效快捷的联络机制,促进政企信息联络沟通,抓好资源整合,统筹安排好政策制定、资金安排、项目落地、人才配置等工作,充分发挥政府在文体旅建设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服务作用。

2.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优化资源供给和配置,开拓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机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投入保障机制,构建多元投入格局。优化资源供给和配置。政府加强对文体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才和资本的统筹,紧抓重点产业和核心品牌建设,对文化旅游、数字内容生产、创意设计等重要产业,以及大型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等,优先予以财政资金支持和人才、场地等资源的供应。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促进市场主体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优化资源配置,延长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产业链,推动产业化发展。建立多元金融投资机制。扩大“十四五”文体旅发展资金规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和推广适应文体旅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加强政府财政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公司)、创业投资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为重大工程实施、创新平台建设、项目配套、知识产权服务、高成长性文化企业及风险投资跟进提供资金保障。

3.加强统计监测工作

建立有效的文体旅统计体系,制定定期统计制度,及时更新数据,加强监测评估。夯实统计基础。深化文体旅统计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和明确统计标准,加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推进大数据技术在政府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共享的政府统计数据服务平台,消除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的信息隔阂,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存储能力,夯实统计基础工作,摸清常熟文体旅家底,为全市文体旅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加强监测评估。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开展规划实施一年一评估、三年一体检,对规划目标、重大任务、重点项目,以及重要政策实施效果做出客观、综合评价,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监测文体旅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市场需求新变化,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服务效能、制定和调整政策的重要依据,动态调整规划、重点项目和相关政策。

4.强化监督考核工作

层层落实规划目标,明确各级发展主体,将规划目标、重大任务和重点项目等分解到责任单位和部门,明确牵头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间节点,制定阶段性工作任务要点和完成目标,加强对责任单位、责任人的督促、考核,推动实现发展主体明晰化、目标责任具体化。

第二节 完善政策保障

1.构建全面系统的政策保障体系

推动文体旅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促进文体旅发展的系列政策,构建有利于文体旅全面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文体旅融合发展大趋势,着力推动文体旅体制改革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文体旅管理体制,整合优势资源向大项目、大集团、大品牌、大基地汇集,推动市政、产业、体制现代化发展。制定系列专项政策。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研究和制定《关于促进常熟文体旅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方面,出台针对常熟文体旅发展的各类专项政策,完善文体旅各领域政策体系,进一步推动文体旅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制定文体旅融合发展政策

完善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引导政策,推动政策落实,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有效路径,树立融合发展典范。出台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系列政策。明确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参考标准,以问题为导向,聚焦财政、金融、人才、土地等全要素,出台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的引导政策,全面推进常熟文体旅发展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树立文体旅融合发展典范。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各项政策落地实施,鼓励和引导文体旅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动参与文体旅融合发展工作,深入探索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经济运营新模式,创建融合发展新机制,推动政策创新、平台创新和模式创新,着重在各层面、各领域树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体旅融合发展标杆,发挥示范性作用。

3.制定标准化项目改革扶持政策

积极推动试点试验,促进政策全面实施,优先推动标杆性项目建设,扶持标杆性企业成长,辐射带动常熟文体旅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先行先试。把试点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和工作日程,按照总体部署、重点推进、先行试点的路径,积极部署扩大文体旅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探索,大胆实践,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政策全面落实有效实施。强化示范引领。参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国家级品牌,以政治导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示范性和影响性等为评价指标,对常熟各级文体事业单位、各类工程项目和各类企业展开评选,优先支持入选优质项目和成长性企业发展,树立一批文体旅项目和企业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常熟文体旅全面发展。

4.搭建政策落实服务平台

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做好常熟市智慧文体旅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体系,助推政策落地落实。开发常熟市智慧文体旅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常熟市文体旅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旅游产业监测与应急智慧平台和智慧文体旅综合服务宣传营销平台等,搭建常熟市智慧文体旅大数据管理平台。全面系统采集文体旅数据资源,横向融通各政府职能单位信息资源,纵向打通市、县两级数据通路,完善数据分析指标体系,提高数据整合分析能力、产业监测与应急智慧平台监测指挥能力和文体旅综合服务宣传营销能力等。搭建好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平台。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程,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加快建设智慧服务平台。积极整合社会、政府和企业上下游之间的资源,及时发布政务、政策等信息,精简审批流程,深化政企联动。加强数据整合分析能力,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推动扶持政策精准落地落实见效,切实解决文体旅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附件

重大项目表

编号

项目类别

项目概况

责任部门

1

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积极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

文体旅局牵头,相关板块部门配合

2

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

全力推动博物馆新馆项目落地,完善文化设施网络布局。

文体旅局、财政局、资规局

3

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项目

启动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旅游集散体系。

文旅公司、文体旅局

4

马家浜文化展示馆项目

马家浜文化是常熟迄今为止考古发掘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化遗址。建设马家浜文化展示馆,通过考古现场场景展示、考古互动体验区等,充分展示考古成果。

文体旅局、梅李镇

5

江南文化品牌建设项目

开展江南文化研究,推进常熟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与修缮利用工作。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加大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宣传部、文体旅局

6

文体旅产业提升项目

持续打造“虞歌畅晚”品牌,打造特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扩大文旅消费。推进各级各类文化产业载体建设,以“文化+”促进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体旅局、商务局,各板块

7

重点文旅综合体项目

全力推进沙家浜华侨城文旅项目,时光小镇建成投运,完成大闸蟹乐园、欢乐田园等文旅项目,推动支塘风物特色街区、古里知旅街区二期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钓鱼渚公园项目和水街酒店项目项目。

沙家浜镇、支塘镇、古里镇、文旅公司

8

五大运动主题基地项目

重点打造山地户外、昆承湖水上、蒋巷乡村田园、铜官山、铁黄沙、体育中心体育综合体等主题基地。

文体旅局、高新区、支塘镇、海虞镇、虞山街道

9

铁黄沙江海风光体验游项目

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及配套景观提升,利用“一岛一湾一江滩”,打造江海风光体验游。

海虞镇

10

特色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推进虞山街道张鸟园、山湾里,常福街道沉海圩,古里耕读理想村、坞坵,海虞铜官山以及董浜智林村钟家巷特色田园乡村等项目建设。

农业农村局、住建局、虞山街道、常福街道、古里镇、海虞镇、董浜镇

常政办发〔2021〕81号(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熟“十四五”文体旅发展规划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