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2024-01-19 15:03 来源: 常熟市人民政府 访问量:
【字体:

──202418日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市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我们迎来了撤县设市40周年,顶住了各类风险挑战和下行压力,非同寻常、殊为不易。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动员全市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较好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0亿元、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7.4亿元、增长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进出口总额1508亿元,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县第四,县域投资竞争力、新型城镇化质量、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旅游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县前二,5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一、坚持以稳促进,经济发展保持韧性。主动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出台系列稳增长措施和十大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及时召开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全力提振发展信心,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1.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工业大盘基本稳健,企业用工保持稳定,工业用电持续增长,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4732亿元。产业含金量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45%,占比分别提高1个和2.8个百分点,波司登入选世界品牌500强,电子氟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苏州唯一,声通信产业集群获评首批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园、经开区化工园区通过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复核。产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94项,新增苏州市质量奖17个、江苏精品”“苏州制造品牌认证产品6个,龙腾特钢获苏州市市长质量奖,恺博座椅获苏州市质量管理优秀奖。产业智能化进一步加快,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10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5000台(套),获评省级智能工厂3家、苏州第一,获评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9家、全省县级城市第一。

2.服务产业进中向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9.5%、提升1.6个百分点,获评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4个、省级服务业领军企业1家,新增苏州市级以上总部企业11家、其中外资总部企业4家,波司登入选全国两业融合典型案例、苏州唯一。贸易新业态蓬勃发展,完成市场采购贸易常熟出口22.4亿美元、增长9.2%,电商纳统取得突破,直播电商网络交易额突破650亿元,通润汽车零部件、伊斯格入选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跨境电商知名品牌。获评全国首批县域商业领跑县,落户苏州首家M会员店,引进盒马鲜生等新零售业态,金蝙蝠工艺家具获评中华老字号

3.农业发展好中提质。粮食产量24.3万吨、实现四连增虞山绿茶”“恒洋澳龙”“王庄西瓜”“董浜乌塌菜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特质农品名录,常熟鸭血糯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年度苏州唯一。种业振兴扎实推进,农科公司完成组建,自主创新水稻品种苏州覆盖率达22.8%。农业体系持续健全,新增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1个、创历史新高,虞美润农业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虞恒食品获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董浜镇获评省级黄金小玉米特色产业小镇,铜官山村被确定为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永久会址。农业载体更加丰富,建成绿色蔬菜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2个、优质稻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7个,立项建设高标准农田2.7万亩。

二、坚持以产强市,转型升级蹄疾步稳。坚定制造业立市不动摇,以集群引领、以创新支撑、以融合赋能产业转型,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1.产业集群加速成势。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完成规上产值3030亿元,增速超规上工业3.9个百分点,新能源、声学产业规模增长均超20%。狠抓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攻坚,加密境内外招商频次,办好金秋经贸洽谈会、精英创业联盟大会等活动,落户产业项目153个、投资总额622亿元,落地中国·沙特中心、中国常熟一带一路(巴基斯坦)中心等重大平台。特别是成功举办中国声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完成声谷战略发展规划、声学产业发展指数(常熟指数)等编制发布,吸引航盛、华域等优质项目落地,声学产业加速集聚。优化项目管理推进和保障服务机制,重点项目投资均超序时进度,完成工业投资超280亿元、连续5年苏州第一。

2.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突破4%,居全省县级城市前列,连续三年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前三名。强化双招双引,新增科技招商项目超千个,认定国家级人才11名、创历史新高,入选省双创计划”17个、姑苏计划”47个,人才总量达45万人;苏州·中国声谷引进培育的南智芯材获评姑苏重大创新团队、年度苏州县级市唯一。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立项科技项目243个,获得资金支持超2亿元。声学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入围全省首批自然科学基金省地联动试点项目。连续三年跻身中国县域知识产权竞争力十强,每十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32件,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苏州唯一,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高新区获评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园区。

3.科创制造加速融合。出台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融合发展方案,深入推进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工程,新增苏州市级创新联合体10家、新型研发机构4家,认定省级企业研发载体45个,累计建成产业创新基地5个、产业创新平台108个、企业研发载体722个,实现重点产业领域全覆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结出硕果,正力新能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英华特在创业板上市,国家级独角兽认定、人才企业上市均实现零的突破;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苏州县级市第一;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创历史新高;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156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5家、总数达1185家,入围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8家、苏州第一。

三、坚持以融兴城,城乡品质提档升级。加快推动城市南融苏州主城,持续深化区域、交通、城乡、文旅的互联互促,城乡面貌与内涵显著提升。

1.城市布局全面优化。重点组团片区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沿G524南向发展轴的空间布局初步成型。日航、凯悦等地标跃然而起,UWC+创新岛、常春藤国际人才港、松下协创中心主体结构封顶,临港常熟绿洲芯城顺利开园,声谷科创中心启动建设,西泾岸历史街区房屋使用权集中、解危及收储超2.2万平方米,重点组团加速崛起、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2.城市交通更加畅捷。区域互联步伐加快,沪宁沿江高铁按期通车,常熟站北厅投入使用,常熟迈入双铁时代;沪武高速扩建工程先导段开工,常台高速高新区互通建成启用,通苏嘉甬铁路常熟段民宅搬迁实现清零;G524市政提升工程、沙阳线完工。内部衔接持续加强,青墩塘快速路工程有序推进,扬子江大道等乡镇干线公路建成通车,一环八射、环射衔接城市交通格局加速成型。港口能级不断提升,组建苏州港常熟港区管委会并实体化运行管委会办公室,完成进港航道维护性疏浚,实现货物吞吐量6250万吨,其中纸浆进口超560万吨、总量全国第二。

3.城乡发展日益均衡。全面深化城乡协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市更新走向深入,新竣工既有建筑更新改造试点项目19个、改造面积超12万平方米;滚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更新,竣工报本等7个片区15万平方米,增设电梯24部;完成城中村自主更新单元10个;林园路地块联合更新项目入选省级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县南街展现新容颜,古城焕发新活力。城市治理更加优化,完成拆违140万平方米,建成投运建筑垃圾处置场11个;新增停车泊位3.3万个,及时调优道路泊位免费停放时长及收费标准,群众停车更便捷、更从容。千村美居持续推进,累计建设美丽村庄3794个、覆盖率近82%,认定省特色田园乡村3个、苏州特色精品乡村6个,建成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12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9.6%;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950万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新风礼堂模式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碧溪街道鹞灯乘着新风飞唱响全国,古里康博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4.城市魅力越发彰显。推动虞山、尚湖、古城高质量发展,举办城市品牌上海推介会,发起成立长三角县域历史文化名城交流协作联盟,一城山水、自在生活文旅品牌全面打响。深入实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常熟行动,虞城文化图鉴系列视频广为传播,铁琴铜剑楼更新亮相,新增市级非遗项目12项,千年文脉传承保护取得新成效。加快景区向度假化转型,优化虞山文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运行机制,策划虞山尚湖古城特色徒步旅游线路11条,举办常熟村跑”10场,引进花间府·烟波里等主题度假酒店,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获评国民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沙家浜虞山尚湖游线入选文旅部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增长76%,常熟成为更多人纵情山水、拥抱自然、品味江南的诗与远方。常熟籍运动员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上顽强拼搏,斩获432铜;2023-2024赛季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江苏队主场落户常熟,中国桨板公开赛、第四届中国未来景区大会等活动精彩纷呈,让市民过瘾,让城市出圈

四、坚持以民为本,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深入开展千村万企、千家万户大走访等活动,着力听民声、解民忧,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82%

1.公共服务更有深度。顺利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实施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27个,新增学位3450个;各学段教育质量均居苏州前列,普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丰硕;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正式投用,职业教育一校三区协同发展,新增职业技能取证1.3万人次。市中医院创成三甲中医医院,市一院获评全省唯一中国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示范单位、三甲医院创建完成现场评审,市二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项,招商力宝妇产医院开业,海吉亚医院开工;9个板块完成基层医疗机构优化整合。开通首条惠农公交,调整优化毗邻公交、城市干线、微循环线18条,重点打造校园快线30条、保障学生出行45万人次。市工人文化宫建成投用。市档案馆获批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市地方志馆挂牌开放。

2.民生答卷更有厚度。强化基本医疗保障,落实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时救助19.5万人次;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全覆盖,建成村(社区)医保公共服务点349个、医保便民服务站101个。加强一老一小保障,新备案托育机构10家、可供托位560个,开设幼儿园托班45所,幼托一体发展取得突破;建成投用养老服务机构14家,完成适老化改造2416户,承办全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会议、常熟经验获得交流推广;布点家门口的老年大学27所,新增学位1.2万个、苏州第一。坚持就业优先,新增就业2.3万人、稳定参保5.1万人,完成市民卡、社保卡二卡合一,发放第三代社保卡超137万张。取消积分落户限制,新增落户9648人。慈善总会筹集善款1.1亿元助力乡村振兴和扶贫济困,慈善药品援助项目累计发药8200万元,AED普及项目开全国慈善会系统先河。

3.生态建设更有力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国省考断面达标率100%、优93.3%,河湖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居苏州第一,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苏州第二,空气质量优良率80%、提升1.1个百分点。强化污水收集治理,投用洪洞水质净化厂一期项目、净增污水日处理能力7万吨,新建污水管网21.9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全省县级城市第一,劣类水体实现动态清零,获评苏州市级幸福河湖8条。双碳工作稳步推进,交易绿证59万张,新增并网分布式光伏容量267兆瓦、苏州第一;高新区入选全国零碳园区标准试点。城市噪声地图应用纳入国家级试点。新材料产业园启动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

五、坚持以严筑底,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社会环境稳定和谐。

1.安全基础持续夯实。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非亡人事故起数压降36%,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和亡人火灾事故。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落实企业班前班后五分钟安全教育培训,持续推进零亡人板块创建;深化仓库消防、城镇燃气等专项整治,城市安全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强化排水防涝保障,完成徐六泾治理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有效应对“7·20”大暴雨,实现平稳度汛。

2.平安建设持续深化。刑事发案数实现十六连降、重大涉稳事件预警率达100%。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系列行动,持续推动派出所巡区建设、巡处一体改革和路面警力融合,警情处置能力有效提升。全面运转社会稳定风险合成处置工作专班,一批信访疑难案件、突出问题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持续拓展12345热线受理范围,高效对接110平台,实现需求回应、矛盾处理等非紧急类诉求一个号码服务。

3.风险防线持续织密。全力以赴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防范和处置金融领域涉企涉众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持续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坚持以实为要,自身建设纵深推进。字当头、字为先,扎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1.政治担当全面强化。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认真配合市委接受省委巡视,不折不扣抓好巡视整改,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

2.法治政府全面深化。高标准完成全国首批普法守法示范城市试测评,更大力度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行政诉讼案件数量和败诉率显著下降。办复人大建议209件、政协提案240件,办结率均为100%

3.政府改革全面推进。聚力政府数字化转型,初步完成三大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掌握21万家活跃市场主体、194.7万实有人口、38.8万栋既有建筑运行状态,政府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新一轮国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形成9大市级国企架构体系,资产规模突破2000亿元,国投公司获双AAA评级、全国县级城市第五家。

4.营商环境全面优化。获评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县(市),入选全国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数据质量提升试点名单、全国县级城市唯一。聚焦企业发展痛点堵点,实施六不五优化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平均办理时间压缩69%,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4.3万户,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此外,共青团、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老龄、红十字等事业加快发展,民族宗教、侨台事务、人民防空、审计、统计、外事、电力、供销等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常熟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市人民的不懈奋斗。在此,我谨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向全体市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广大干部及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常部队、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常熟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市场信心、有效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产业结构、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考验;城市功能品质、公共服务供给与市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生态环保、安全稳定等领域还存在不少风险隐患;政府系统干部学习意识、担当精神、争先劲头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政府履职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将采取更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谱写更高品质江南福地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高于苏州平均,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以上,实际使用外资稳量提质,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024年发展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实现以更高质量的促进更加全面的,注定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不平凡之年,更需要我们树立直面困难、勇往直前的斗争意识,做到保持定力、提振信心,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需要我们树立敢拼敢闯、敢想敢干的创新意识,做到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全面激发活力增强动能;更需要我们树立走在前列、争做示范的进取意识,做到逢先必争、逢旗必夺,努力在区域竞争中勇立潮头;更需要我们树立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协同意识,做到十指联动、弹好钢琴,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更需要我们树立狠抓落实、久久为功的实干意识,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努力在逐梦奋进中开创发展新局面,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更大力度强化统筹协调,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登记,抓细抓实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政策举措,营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推动有效投入量质齐升。坚持扩产投产和引进推进并举、招大引强和培优育强并进,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热潮,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完成工业投资308亿元。强化项目招引。聚焦“3+5+2”产业方向,完善产业图谱,强化整机型”“链主型企业和产业链缺失、薄弱环节招商,优化产业生态,不断增强产业韧性和稳定性,力争围绕重点产业链引进超20亿元内资项目3个、超10亿元内资项目8个、超亿美元外资项目2个。提升项目质量。深化数据得地机制,持续优化网上评审+专题会审新增制造业用地项目评价模式,把牢准入关口。实体化运行重大项目保障服务领导小组,落实项目全流程跟踪和精细化服务,确保274个市级以上重点产业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达效。

2.推动外贸外资多元共进。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平台能级,拓展方法路径,力促外资外贸回升向好。着力稳外贸。精心谋划展会+贸易+投资系列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对接RCEPCPTPP等协定,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新兴市场合作,借力中国·沙特中心、中国常熟一带一路(巴基斯坦)中心等平台,千方百计抢订单、拓市场。深化区港联动模式,探索开展保税维修等新兴业务,力争保税区进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推动跨境电商B2B业务拓展,加快启动高端美妆跨境电商进口分拨中心等重点项目,探索发展保税仓+直播等新模式。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江苏模式省内外联动,新增落地省内联动服务中心3个、省外推广试点1个,助力更多中小微企业扬帆出海,力争市场采购贸易常熟出口额达25亿美元。着力增外资。落实外资总部经济和外企利润再投资专项支持政策,深入挖掘外商投资潜力,新增苏州市级以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3家。

3.推动消费回暖速效同增。传统消费潜能激发与新型消费培育并举,消费环境改善和消费内涵丰富齐抓,让消费市场旺起来。改善消费硬条件因地制宜推进商圈周边街道整修、景观亮化、泊位增补等举措,科学布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3个,提升消费便捷度。优化消费软环境加快特色商业街区、体验式消费场景建设,持续擦亮王四酒家等老字号招牌,提升世茂商圈、方塔东街、琴湖片区、尚湖景区、沙家浜景区等夜经济集聚区发展质态,打响虞歌畅晚夜经济品牌;办好五五购物节”“双十二购物节两大节点性活动,推出惠民补贴、以旧换新等举措,推动新能源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持续放量。抢抓消费新风口建设电商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直播电商数据平台等配套设施,建成城市配送中心、中通智能科技电商快递产业园等功能载体,持续壮大电商平台经济,力争实现直播电商网络交易额超720亿元,全力打造电商创业福地城市IP

二、更实举措服务产业发展,激活转型提质新动能

以创新、智能、绿色、安全为方向,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产业体系实现更高质量跃升。

1.全面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对标学习上海临港等先进地区经验,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促进“3+5+2”产业集群壮大成势。

推动三大支柱产业提质、稳基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构建集整车、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验证测试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引导存量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力争规上产值达11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聚焦新能源、半导体、低空飞行器等专用装备及配套,强化本地化集成和模块化制造,狠抓首台(套)重大装备挖掘和培育,力争规上产值突破158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聚力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速国际纺织服装服饰品牌中心建设,培育更多企业总部和优势品牌,力促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中规上产值达530亿元,线上线下两大市场规模超2760亿元、其中线上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

推动五大重点产业提效、拓增量。新能源产业深耕锂电、第三代光伏、氢能等细分领域,做强动力电池及上游新材料、氢能装备研发测试、光伏发电及核心组件,力争规上产值突破800亿元;声学产业紧盯电声学、材料声学、海洋声学等领域,强化旗舰型项目招引,集聚更多产创资源、赋能更多产业发展,力争规上产值超45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瞄准汽车电子、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发力,规上产值突破55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锚定直播电商、跨境电商下功夫,持续深化数实融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7.3%左右;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围绕医药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发挥省药监局审评核查常熟工作站、市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作用,加快科创成果转化和项目集聚,规上产值增长8%

推动两大服务业提档、强赋能。生产性服务业聚焦检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物贸等领域,既满足“3+5”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又逐步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产业集群;文体旅产业全面整合山、水、古城等资源,打造精品赛事,发展品质旅游,既提升城市经济活力和形象内涵,又为吸引优质项目、高端人才提供助力。

2.全面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坚持存量增量并重,更大力度支持扎根常熟的优质企业固本、焕新,稳住基本盘、实现新突破。推进智能化改造。智改数转网联为抓手,在规上企业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更多有基础、有意愿的存量企业转型突围,争创苏州市级以上荣誉标杆20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2500台(套)、工业互联网应用(上云)企业100家、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0家。推进高端化转型。加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和专业辅导,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60家;强化优质企业上市的全周期政策扶持,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家,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额不少于20亿元。推进绿色化发展。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引领,落实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差别化政策,加快推动优质企业做大做强、落后企业淘汰退出;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推动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碳增效,扩大绿证交易规模。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新增江苏精品”“苏州制造认证产品不少于4个,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不少于12项。

3.全面强化资源要素供给。坚持要素跟着产业走、资源围着项目转。强化土地保障。推进全市域详细规划编制,优化土地指标交易管理机制,一地一策处置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000亩,确保好项目不缺用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强化载体保障。竣工星润智谷二期、智慧能源创新中心等项目,开工长三角(常熟)国际先进智造产业园三期、中新智地产业园等载体,高质量推进20个存量产业用地更新片区建设,以优质产业载体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强化人才保障。做好昆承英才等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深入推进8个苏州市级以上职业教育双优计划,发挥现代产业技能实训中心、常熟工匠学院等平台作用,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强化资本保障。实质化运营苏创新能源、吴越天使等基金,加快融入市、县一体的产业基金架构,综合运用融资担保、普惠金融风险补偿等模式,助力优质项目落地和重点企业发展。

三、更强定力深化科创赋能,点燃产创融合新引擎

围绕产业需求抓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以创新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力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4.15%左右,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1.持续引育创新主体。坚持内培外引两手抓,不断壮大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阵容。促进创新平台扩容提效。深入实施产创融合十百千平台载体建设工程,新增产业创新基地1个、产业创新平台5个、企业研发载体60个,重点推动省产研院金属所、液晶所等存量创新平台向公共化服务和高质效运营转变,加快北大分子前沿技术研究中心、中汽研氢能测试中心等增量创新载体建设,力争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常熟基地落地开工、海底观探测与传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创建实现重大突破。促进创新主体量质齐升。健全科创型企业联合培育辅导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确保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300家。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建设,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至23.3件。瞄准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创新型产教资源集聚地区,积极对接大院大所和央企国企重点资源,落地科技招商项目1200个以上。

2.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南园、中城、北谷三大创新核建设为牵引,全面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度和向心力,更好赋能产业集群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进迈宝国际品牌创新中心、数字科技新城科创港等高能级载体建设,初步展现UWC+创新岛、声谷科技产业园形象面貌,加速集聚优质企业研发总部、高能级创新平台和高端人才;支持乡镇板块联动三大创新核,积极承接产业和科技资源溢出,加速构建总部/研发+生产基地协同互促的发展格局。强化创新人才引育。持续推进人才归谷建设,激发企业引才、平台引才、以赛引才、以才引才活力,创新校地人才双聘、人才周转池等机制,培育新能源、先进材料、声学等行业领军人才180名以上;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作用,赓续科技镇长团品牌,构建人才产业链生态沙龙互动机制,推进揭榜挂帅扩面提质,撬动企业技术合作不少于200项。

3.着力优化创新生态。强化政府、企业、机构、人才等多方联动,为创新主体发展厚植成长沃土提高创新服务精准度依托汇科创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企业研发载体数字画像全覆盖,动态掌握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力争在工业母机、双碳等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做强科技金融支撑力依托常创股权等基金,优化以投带引基金投资招商新模式,深化投贷联动,打造覆盖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生态体系,以金融活水滋养创新之花构建创新成长全链条持续发挥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培育体系作用,深化与南京大学、常熟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校地合作,新增苏州市级以上科创孵化载体5家。

四、更宽视野推动融合协同,展现城乡发展新面貌

着眼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沪苏(州)同城化发展,持续深化区域、城乡协同,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

1.持续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城市南融步伐,加速重点组团和交通设施建设,实现更高水平的产城人融合发展。

提升组团片区开发质效。中新昆承湖园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创新载体建设及高端项目招引,开工阿那亚创新街区、昆承科创港等项目;数字科技新城建成投用常春藤国际人才港、松下协创中心,基本形成一轴两心三片区空间布局;苏州·中国声谷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骨干道路框架全面成型,声谷科创中心一期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苏州高铁北城完成片区详细规划,确定项目合作方,启动产业先导区建设和项目招引;西泾岸历史街区完成整体运营方案制定,修缮项目完成施工,改建项目主体结构封顶,运营业态基本确定;云裳消费小镇综合推进产业、商业及生活配套布局,加快打造消费品牌数字社区;红色沙家浜建成集红色演艺、红色培训、酒店会务为一体的红色文旅综合体,完成景区度假化转型;高铁西站片区完成地下空间工程前期工作;花溪片区加快形成片区综合开发方案。

不断完善交通路网体系。加快对外畅联。配合推进通苏嘉甬铁路、沪武高速扩建等工程建设,做好锡太高速、通常高速前期,深化苏通二通道、嘉常高速等方案研究;持续优化常熟站停靠列车班次,更好发挥铁路作用。提速市域协同。确保广济路北延工程建成通车,启动迎宾路西延、相石路-任昆路连接线工程建设,做好常昆线、辛渭线改扩建项目前期。深化市内联动。完成青墩塘快速路高架施工,推进西站枢纽连接线前期、S342常熟西段改线方案研究,加快虞山南路修复等市政道路工程,推动农村公交、物流、道路提档升级,争创全国四好农路示范县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深入谋划常熟港区及沿线区域发展,更好利用长江岸线和腹地资源,加强常熟港建设,主动融入苏州港一体化发展大局。

2.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用足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打造以虞山、尚湖、古城为核,历史文化为魂的城市人文比较优势。做优名城保护。深化常熟古城与姑苏古城双城联袂,积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快实施言子仲雍墓区域保护性提升工程,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西泾岸、南泾堂等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沙家浜、李市村等古镇古村的保护活化利用,守护历史根脉、留住乡愁记忆。做好文化传承。加快推进常熟博物馆提升工程,推动各类公共服务场所向市民开放,精心办好遇见·虞山全国美术名家写生展、非遗入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深入探寻言子小康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价值,传承发扬常熟琴诗画印等文化流派以及花边、红木等非遗工艺,讲好故事,创新路径,让常熟千年文脉得到更好延续。做精文体旅融合。完善历史人文线”“活力山地线等徒步特色旅游线路,深化·YUE”系列四大主题产品内涵,办好遇见沙家浜全国戏曲票友大赛、中国女子篮球职业联赛江苏队主场比赛等活动,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红豆山庄创建AAAA级旅游景区、铁琴铜剑楼创成AAA级旅游景区,评定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新增过夜游客突破20万人次,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兴城的良好格局。

3.持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提高农业发展质效。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新建高标准农田1.38万亩,持续推动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新认定苏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家、农业龙头企业4家,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个。推动乡村振兴片区化建设。扩面推进农宅归并移位和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改造老旧、低压区供水管网4000户,新改善农村住房2700户,加快千村美居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发展,建成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150个、特色康居示范区1个,新增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3个;深化五治融合,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水平。壮大村级财力。支持镇村因地制宜探索农文旅融合、飞地抱团等发展路径,放大乡村旅游、常熟村跑等赋能效应,以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力争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980万元。

五、更深情怀办好为民实事,书写民生幸福新答卷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更好满足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

1.推动社会保障更暖心。持续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完善职通常熟用工服务体系,新增就业2.3万人;发挥言子基金等引人留人作用,进一步提高本市籍优秀高校学子以及常熟理工学院毕业生留常率;深化灵活就业人员参缴公积金试点,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4万人。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质量提升,力争机构入住率达39%;推广社区+物业+养老模式,完成适老化改造超2000户。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抓牢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全力打造善美常熟品牌。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2.推动公共服务更贴心。围绕市民需求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强化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深化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竣工学校项目11个,扩大高中学位资源供给,提升普高录取率2个百分点以上;完成省、苏州优质幼儿园创建3所,重点培育示范性幼托一体园5所,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全心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行动,提高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校医专业水平。提升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国试点改革,全力推进市一院创建三甲医院,进一步提升三甲医院诊疗和运营水平,全面完成基层医疗机构整合,持续优化分级诊疗体系。

3.推动居住生活更舒心。办好群众身边可见可触可感的平常事、关键事,让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深化城市更新行动。完成既有建筑更新项目10个、老旧小区改造4个、城中村自主更新单元4个。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新增停车泊位2万个以上,实施常熟站等重点区域停车综合治理,优化停车收费政策,进一步提高主要路段停车泊位周转率;推动公交线网优化,探索开设就医、观光等特色公交路线,扩面校园快线、日均服务学生超2000人次。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市容环境乱象预警和动态清零制度,深化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建设。启动新一轮城镇燃气瓶改管扩面行动,建设天然气管网260公里,完成城乡居民天然气管道安装1.6万户,加快瓶装燃气供应站点整合归并。启动农副产品交易城扩建工程,完成东张、何市等5家集贸市场升级改造。

六、更严标准做精社会治理,构筑本质安全新格局

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落实“1+7”问题清单制度,严紧细实抓好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1.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层层压实责任抓安全生产,全力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发挥专委会行业管理作用,建立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突出问题清单,持续强化巡查检查和宣传培训,压紧压实业主、房东主体责任,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紧盯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工贸、危化品等重点领域,深化工业集中区、群租厂房安全整治提升,开展老旧化工装置更新改造、有限空间上锁设柜提质扩面等专项行动,落实“3+2”企业工伤事故监管机制。持续稳定消防安全形势。全面推开基层消防委托执法工作,织密建强“5分钟消防救援圈,挂牌整治一批重大火灾隐患。持续提升防汛安全保障能力。完成元和塘治理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深入推动城市易涝点和虞山山洪治理。

2.坚决守住生态环保红线。系统推进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力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力争实现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零的突破。持续改善大气质量。突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高标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精细化深度治理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大力开展河湖水质提升攻坚。坚定不移推动长江保护与修复,深入实施新一轮太湖治理,加强沿江危化品船舶管理,保护好长江水源地。深化国省市考断面汇水区溯源排查,强化昆承湖和苏州市考断面总磷指标攻关,巩固劣类水体动态清零成果,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国省考断面水质优率达到100%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飞灰与废盐综合利用处置等重点项目,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提升固废趋零填埋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滨江第二污水处理厂等33个年度重点建设项目。

3.坚决守住社会稳定防线。深化平安常熟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严打态势。完善重大涉稳风险挂牌督办机制,深入开展清理欠账、欠款、欠薪三清等专项行动,着力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劳资纠纷、政府性债务等风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微网格治理体系,深化网格+检察公益诉讼网格+”内涵,提升基层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探索建立突出信访矛盾及时就地解决工作处办机制,统筹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与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攻坚行动,进一步提高信访矛盾实体性化解率。

七、更优作风强化自身建设,提升政府服务新水平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政府系统将坚决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始终坚持改革提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持续优化政府职能、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运行效率。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完善市场主体、实有人口、既有建筑三位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平台功能,开发更多切口小、方法巧、效果灵的数字化应用,提高对企业、群众的动态感知能力,为政府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提供更强支撑。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企业服务中心和企检服务中心,全力简流程、优服务,让涉企政策自动直达、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上线国资国企一体化信息系统,加快国企数字化、市场化转型。

2.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普法宣传,夯实全国首批普法守法示范城市和全国唯一普法先进八连冠创建基础。强化依法行政,扎实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监管、部门板块联合执法检查机制,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少说不能做、说清怎么做,坚决杜绝一刀切,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加强涉企政策评估,探索建立企业参与的政策制定机制,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强化诉源治理,加大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力度,持续压降行政诉讼风险案件数量和败诉率。强化依法决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机制,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监察、司法、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确保政府所有工作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

3.始终坚持锤炼作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努力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以顶格标准、满格状态落实四敢要求,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倡导勤俭节约优良作风,持续压降三公支出,坚决兜牢三保底线,将更多财力用在发展紧要处和民生急需上,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市场主体和市民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披荆斩棘方见繁花似锦,砥砺奋进终将铸就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常熟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真抓实干、开拓奋进,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常熟新实践,加快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以过硬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媒体报道:一图读懂|2024常熟政府工作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