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 2015-03-31 09:04 来源: 访问量: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6日在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市长王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政府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提质增效”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千方百计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团结依靠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扎实成效,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坚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对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0亿元,增长7.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7.4亿元,增长6.37%,税收占比83.4%。注重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净增本外币贷款2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8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53.5%,新兴产业投资占规上工业投资比重61.2%。城乡消费增长较快,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8亿元、增长9.5%,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1640亿元、增长7%。综合施策,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完成外贸进出口200亿美元,增长7.4%。

质量效益逐步提高。完成工业总产值4583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产值3626亿元,分别增长0.5%和0.8%。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16家“小巨人”企业开票销售收入和入库税收分别增长18.5%和24%。3家企业入选民企500强,6家企业入选民企制造业500强。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新增国家标准化工作组织1个、中国驰名商标2件、江苏名牌产品6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持续加强,两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超过10000亩,建设工业和科技创新载体75.7万平方米和101.4万平方米,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率下降6.6%,被评为全省土地节约集约模范市。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新兴产业产值1520亿元、高新产业产值1402亿元,分别增长8%和8.3%,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1.9%和38.7%。观致汽车批量入市,奇瑞捷豹路虎整车下线,丰田变速器项目竣工投产,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速达到24%。完成服务业增加值9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5%。出台电子商务专项扶持政策,苏宁云商电子商务运营中心、斐讯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名列全国百佳县市第八。推进游轮母港建设,长江游轮成功首航,获评中国休闲城市综合标准示范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体化运作,万顷良田建设有序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3.5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超过90%,新增省级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成功承办2014年中国蔬菜产业大会。

二、突出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纵深推进

改革探索不断深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暂停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67项、削减27.3%,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在苏州市首推建设项目模拟审批,涉民服务项目即办件比例提高23.5个百分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梅李镇下放第二批行政处罚权,启动虞山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获批在全省率先开展镇域综合执法试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公布首批83个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工商登记管理改革效果明显,新增私营企业3729家,民营经济注册资本突破千亿元。“营改增”试点深入推进,纳入企业超过5470户,累计减轻纳税人负担1.38亿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国企考核监管不断加强。推进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便民服务热线、数字化城管平台、110非警务事项等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实施新市民积分制管理,新市民入医、入学、入市民卡6.1万人次,积分制管理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完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实行外商投资项目“核改备”;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芬欧汇川获批跨国公司外汇资金运营便利化试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通关,试点施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着力优化外贸结构,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达58%,18个品牌成功入选省级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居苏州第一。服务外包加快向高端拓展,离岸外包接包执行额增长15%。常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050万吨,其中外贸1350万吨,分别增长11.8%、13.5%。

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4%,新增发明专利授权588件,6家企业列入工信部知识产权创新试点;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3%,新批准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分站)8家;入选江苏省首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21家,数量居全省县级市首位。着力推动科技、人才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新增省双创计划人才10人、姑苏计划人才15人、市级领军型人才项目58个,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和“313”工程,新认定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235家,形成开票销售超3000万元“双创”科技企业30家。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21项,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东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梅李科技创业中心分别成功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三、强化统筹协调,城市建设再展新貌

空间布局优化。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开展城市更新、水系景观等规划研究,完成琴湖片区等5个区域控制性详规,实现主城区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城乡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示范小区新开工74.8万平方米,封顶109.8万平方米,安置入住2950户。实施农村住宅分类管理,有序平稳推进解危解急。推进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市级征收搬迁项目签约578户、拆除面积8.8万平方米,完成企业搬迁65家、收储土地1371.6亩。理顺安置房建设机制,新开工安置小区56.5万平方米。

功能品质提升。滨江新城、南部国际型生态社区、北部城市生活社区建设呈现新亮点。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工作有序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沪通铁路征搬迁工作全面启动,三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东南环全线通车、东北环按序时推进,通港路、常沙线快速化改造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铁黄沙整治工程加快推进,七浦塘整治工程全面开工,走马塘拓浚延伸常熟段工程竣工投用;1000千伏输变电工程过境线路搬迁安置及塔基建设进展顺利。推进公交优先战略,完成虞山北路等路段公交快速化改造,建成服装城公交枢纽站,更新候车亭250个、公交车210辆。着力缓解行车难停车难,实施元和路、湘江路改造和长江路东延工程,完成闸口桥等8个交通瓶颈改造,建成绿波示范路17条,新增停车泊位4200个。实施三环路沿线建筑风貌及环境卫生整治,开展“三小车辆”非法营运和交通违法专项整治,实施虞山镇区域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整治。完成老住宅小区综合改造34万平方米,城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1%。加快“智慧常熟”建设,市民卡发放突破110万张。

人居环境改善。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废气、燃煤锅炉、建筑工地扬尘等污染源治理,实施电力、钢铁行业43台锅炉烟气治理,整治燃煤锅炉308台,淘汰老旧机动车7099辆,启动第二阶段黄标车限行,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6.9%。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望虞河、阳澄湖流域综合整治,实施城乡河道综合治理37条,完成村庄分散式污水治理工程114个,全面推行河长制管护制度,两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加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10家,单位GDP能耗下降和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基本达到序时进度。“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新增“三星级康居乡村”19个。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畜禽养殖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关停治理养殖户1958户。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1万亩。南湖湿地获批省级湿地公园,核心区建成开园。

四、注重民生福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着力增加居民收入。推进收入倍增计划,多措并举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300元和23700元,分别增长8%和10%。启动村级财力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各类村级财力建设项目35个,完成村集体“三资”清理,村级集体稳定性收入增长12%。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规范社区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新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81家,劳务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创新就业创业措施,新增就业岗位7.1万个,本市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96.3%,城镇登记失业率2.04%。城乡居民月低保标准提高到700元,城镇职工养老人均待遇提高到每月1774元,养老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保持99.6%。完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发放社会保障卡90万张。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76亿元,获评“七星级慈善城市”。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042套,建成2376套,虞枫家园交付使用。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3.9万人,为中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投入保障资金17.4亿元。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5大类20项重点民生实事基本完成。统筹调整教育资源布局,实验中学崇文校区、游文小学建成投用,报慈小学一期工程竣工,昆承中学扩建工程启动,新开工校安工程10万平方米;推进集团办学改革,深化教育均衡发展。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实施公办幼儿园独立法人试点,成功创建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成功承办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市职教中心校获批省联合职技院常熟分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 3个紧密型医疗服务联合体建设,一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网上预约挂号。“单独两孩”计生新政顺利实施。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市敬老院建设项目竣工,新增日间照料中心8家,养老床位达到9702张。成功举办2014江南文化节暨沙家浜旅游节、第十五届服博会、第五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文化名城效应进一步放大,《凤凰的山谷》等一批优秀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曲艺牡丹奖,《虞山文化流派》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市档案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查。实行城镇职工医保健身“一卡通”,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率达到53%。常熟选手在韩国仁川残疾人亚运会获得五金佳绩,成功举办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等重大赛事。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扎实开展文明创建,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资格。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扩大覆盖面,被评为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工作,大力实施社区减负,城区管理区全部设立行政事务受理中心。加快经济纠纷协调处置速度,调整工业用地抵押融资评估政策,通过省金融生态优秀县市复评。坚持领导干部接访、机关干部下访和矛盾纠纷定期排查三项长效机制,落实领导包案责任,排查化解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检查整改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六打六治”打非治违行动,72个三级政府重大事故隐患挂牌项目全部整改到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市级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加强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药品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实施技防和警务大数据工程,构筑社会治安防控防线,刑事案件发案率连续七年下降,被评为全省平安创建先进县(市)。实现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与此同时,民族宗教、侨台事务、统计、人民防空、气象、外事、地方志、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等工作都取得新的进步。

五、狠抓作风效能,政府建设得到加强

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市政府党组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深入查找“四风”方面突出问题,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了7个方面30条措施,以“钉钉子”精神抓问题整改,做到应改尽改。坚决执行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全市清理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07个,清理领导小组和议事机构132个,清理办公用房7800平方米,停建楼堂馆所6000平方米,“三公”经费下降40%。

严格依法行政。主动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认真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监督,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41件、政协提案247件,满意率分别达到97.9%和98.5%。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目录化管理。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首批9个部门公开预算信息。被评为省级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合格单位。

提升行政效能。建立全媒体问政获取民意新机制,开展电视问政和政风行风热线“基层行”直播活动,全面推行机关作风效能积分制管理。优化支出结构,严格财政预决算管理,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政府投资项目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投用。加强融资管理,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

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推进制度廉洁性评估试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实施“清风行动”专项督查,开展工作纪律专项整治行动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专项行动,加大重点领域问责追究力度,严肃查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行为,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得到严肃查处。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全市人民的辛劳和智慧,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奉献。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同志们,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常部队、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常熟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也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的支撑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科技创新动力不强,增长方式需要加快转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金融风险防控形势较为严峻;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依然较多,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行政服务效能与群众期待存在一定差距,法治政府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逐步予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新常态在我市的表现具有先导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更加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难度较大,民生保障与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繁重。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把握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已经成为做好新一年政府工作的大背景、主基调。我们要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主动把握经济新常态。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牢固树立忧患意识、担当意识、进取意识,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全市上下营造抓产业优结构、抓企业优服务的浓厚氛围。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增长动力等多个维度,全面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在规律,探寻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的现实路径。着手“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化重大课题研究,谋划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思路举措。按照“增长要稳、结构要优、活力要足”的工作思路,突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这一中心,紧扣转方式调结构这一关键,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优化提升存量,培育发展增量,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二)全力打造精致城市。坚持“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理念,走节约集约和内涵式城市发展道路,强化规划龙头作用,控制国土开发强度,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管并重,强化精细化管理,探索建立开放式城市治理新模式,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充分发挥既有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和改善,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优化,着力增强城市设施的配套性、生活的便利性和环境的舒适性,让城市与市民更亲近、与自然更和谐。坚持文化引领,立足山水城一体的城市格局,加强古城、古镇、古村保护利用,实现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同步推进,延续文脉与留住乡愁有机衔接,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带动城市品质的提升。

(三)不断强化法治理念。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动发展。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逻辑关系,坚持深化改革与法治建设齐头并进。一方面,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法治手段破解改革难题,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确保改革行稳致远。另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综合发展”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均衡发展、更加注重法治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7%左右,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5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

围绕上述目标,在新的一年里,着重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更大力度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迈上新台阶

加快主导产业提速增效。以“两车一中心”为核心,完善汽车全产业链培育,加快建设沿江汽车整车生产基地、高新区汽车生产性服务产业园和海虞汽车绿色制造基地,集聚一批产业链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提升产业配套率和行业贡献率。加快装备制造产业三大基地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智能装备、海洋工程、新型电子等项目,加快形成以整机为核心、大型基础件和关键配套产品共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动纺织服装产业优化布局、深化重组、提升质量,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推进莫城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园发展,服装城争创内外贸结合试点市场。着力推动新兴产业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和集聚度。

加快传统产业提优改造。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打造一批“智慧企业”,确保全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60%、设备投资占技改投资比重70%。加快“小巨人”企业培育,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增强技术创新,强化品牌建设。支持中小企业深耕行业细分市场,走差异化竞争道路,加快建设一批“小而特、小而强”的优势企业。强化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00家。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量。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昆承湾总部集聚区建设,总部企业营业收入和税收分别增长20%和25%。加快培育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态,深化二三产分离,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物流业,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发展临港经济,优化岸线资源,完善公共配套功能,提高岸线利用率和码头产出率,常熟港全力争取海港待遇。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建设以服装城、高新区、虞山镇为主的昆承湖电子商务集聚区,优化电商发展环境。加快现代商贸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体验式、休闲式消费模式,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文体休闲、健康养老等消费热点,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丰富“江南福地、常来常熟”、“走进沙家浜、感受山水城”等旅游品牌内涵,提升山水休闲、历史文化、美丽乡村、长江游轮等特色旅游建设水平,积极申报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观测点,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提升旅游竞争力。

加快创新驱动提档升级。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培育计划”和“313”工程,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力争培育形成年开票销售超3000万元“双创”科技企业3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50亿元。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驻常高校和大学研究院作用,加快创新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推动“专利、标准、品牌”三位一体发展。调整优化人才政策,新增市级双创领军人才项目50个,入选苏州市级以上项目20个。大力推进开放创新,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全面融入黄金水道建设,全方位接轨上海、对接自贸区。加快铁黄沙工程建设,发展环保生态产业,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打造通江入海“桥头堡”。紧紧依托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开发区理念创新、功能创新、机制创新,全力争取高新区升格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转型综合保税区,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新区镇联动机制,统筹特色产业园区布局规划,积极探索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更高站位推动城镇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强城市空间布局战略研究,推动城镇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的多规融合。全面推进集镇控制性详规、综合整治村庄规划、“三优三保”专项规划的编制,加快形成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严肃规划执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一贯性,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突出城市开发建设重点,加大征收搬迁工作力度,推进片区组团式发展,促进主城区空间优化、资源集聚、功能配套。坚决遏制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

提升城镇发展品质。推进南部新城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北部生活社区配套功能,推动滨江新城“港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城市更新整治,推进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试点实施危险公寓房解危解急工作,完成老住宅小区综合改造31万平方米,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加快安置房建设,新开工安置房32.7万平方米、竣工交付13万平方米。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通苏嘉城际、锡太高速、申张线航道改道前期工作,做好常沙线快速化改造、新世纪大道北延开工准备,三环路东北环高架桥面通车,沪通铁路征搬迁工作全面完成,通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启动建设。推进书院街、开元大道等一批城乡道路建设和综合改造项目,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深化“智慧常熟”建设,以数据交换中心和五大数据库为支撑,加快推进以民生和政务领域为重点的智慧应用,完成市民和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动城市管理“网格化”与“大联动”深度融合,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运用价格杠杆有效调控、引导停车需求,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继续推进道路交通瓶颈改善和交通微循环改造。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成元和路公交优先综合改造,同步推进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打造“品质公交”。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开展“三小”车辆非法营运和交通违法、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整治,争创省优秀管理城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三、更加均衡推动保障改善民生迈上新台阶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支持力度,本市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推动社会保障更加公平可持续,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城乡社会保障综合参保率保持99%以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提高到人均800元。持续推进住房公积金扩面,新增缴存职工2.9万人,扩大政策受惠面。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建设综合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加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和就餐点建设。改革保障性住房政策,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020套(户)。

着力优化公共服务。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布局优化调整,新建改建元和中学、实验中学等一批教育设施,完善集团办学模式,推进公办幼儿园独立法人扩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市级医院与镇级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贯彻全民健身战略,加快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健身步道规划建设。办好江南文化节暨沙家浜旅游节和服装服饰博览会。完成文庙大成殿主体工程,实施严讷宅和太平巷明厅保护性修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加强“书香城市”建设,深化“道德讲堂”系列活动,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持续推进“六五”普法,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争创普法全国先进“六连冠”。深入推进“政社互动”,继续开展社区减负,推广虞山镇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模式,推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积极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防范化解企业金融风险。有效整合应急资源,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严格落实访诉分离,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提高信访办理效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网格化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深化“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面完成70个三级政府重大事故隐患挂牌项目,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四、更严标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狠抓大气污染防治。紧扣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目标,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实施“蓝天工程”。全面完成电力钢铁行业烟气治理任务。结合控煤节能、热电联供以及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推进燃煤锅炉整治和10蒸吨以下小锅炉淘汰任务。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黄标车限行区管理,完成老旧机动车淘汰任务。加大扬尘治理力度,开征扬尘排污费,开展建设工地扬尘集中整治,规范渣土运输车辆管理。切实抓好秸秆禁烧。

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坚持流域治理、长效管理,出台全域水循环规划,科学安排引清活流、截污控污、生态修复等涉水项目,增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系统性。严格落实河长制和断面长制,全面实施望虞河、阳澄湖以及白茆塘、盐铁塘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狠抓第三批38条城乡河道治理,加强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优化调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及配套管网建设,新建主次干管58公里,完成村庄分散式治理工程70个,新增农村受益农户4200户,城区重点路段沿线实现生活污水全量收集,城镇建成区、集镇区域和农村区域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90%和66%。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红线、河湖蓝线区域控制规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环保司法执法联动,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以核心生态圈建设为重点,加强对江南水乡特色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快建成虞山尚湖生态旅游区、昆承湖生态修复区、尚湖南湖生态涵养区和长江江滩生态屏障区,充分彰显山水相依、滨江环湖的生态空间格局。持续推进城乡绿化工作,结合沿河岸线整治实施秀水见绿工程,结合公共空间开放优化绿地小游园建设,重点抓好三环路生态绿带、七浦塘绿色水廊建设。

五、更实举措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方向坚定不移、政策一以贯之、工作持续不断、方法统筹推进”总要求,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稳妥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小区建设,优化规划选址,狠抓建设质量,确保示范小区建设满足刚性拆搬迁安置需求。全面加强农村新型社区组织建设和示范小区业主自治管理。依据村庄布局规划,对规划拆搬迁村庄、综合整治村庄、控制村庄实施分类管理,完善农村住宅日常建设管理制度,坚决制止违规建设行为,坚决拆除新增违章建筑,维护农宅建设管理秩序。

更加注重农村发展。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和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加强镇村集体“三资”管理,组织实施农村各类产权确权登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稳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科学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条件成熟的实施“股权固化”、“撤村建居”和“社经分离”。完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利益联结、盈余分配、监督制约机制,实现社区股份合作社分红全覆盖。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按照“八整治,八提升”要求,突出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两大重点,分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确立均衡发展理念,重视薄弱村财力建设,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增长10%以上。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创新农业生产方式、经营体系和组织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向规模化、农场化、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新组建村级合作农场30家。加快推进各类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构建“智慧农业”综合管理系统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推进省级“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全面完成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健全“四个百万亩”长效管理机制。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能力,推进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现代化。

六、更强决心推动深化改革创新迈上新台阶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扎实推进以“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简政放权,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组建卫计委,整合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职责组建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强化机构编制管理,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提速提效,优化、简化审批流程,实现保留的一般性审批项目办结时限总体缩短1/2以上,为民即办件比例达到60%以上。探索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和机制。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实现行业主管部门与中介机构彻底脱钩,开放服务市场。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完善备案管理、考核评定、清退淘汰机制,建立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深化“强镇扩权”试点工作,推进虞山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执法事项的力度,全面开展镇域综合执法试点工作。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财政制度,实施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推进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在项目生成和立项审批环节实施源头控制,切实控制总量,优化债务结构,强化风险防范。把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与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定期调整并公布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加强绩效管理。健全国资分级监管、分类考核机制,持续推进国资国企的整合重组,突出“去行政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支持市属改制企业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步伐,建立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切实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市民积分管理,优化调整积分事项和记分标准,规范推行积分入学、入医、入市民卡。整合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上下衔接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公共资源市场配置、公共产权交易、公共产品生产领域的市场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中心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考核管理,同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医疗保健领域,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推行商业保险机构受托承办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进一步开创法治政府建设新局面

各位代表,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自觉提高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着力构建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三位一体”的法治建设先导区,努力开创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依法决策。坚持市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建立行政人员法律实务培训机制。完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示听证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生成机制,提高重大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制度,全面推行重要规范性文件施行后评估制度。全面清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规范行政行为。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制定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综合执法镇和政府主要执法部门实现法制科室、专职法制干部配备“全覆盖”。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平台建设,建立重要信息及热点问题定期有序发布机制。开展重点领域执法督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不断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调解和行政指导方式,全面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强化板块部门担当意识,继续开展政风行风热线“基层行”和电视问政活动,引入社会满意度评价体系,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强化监督体系。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之以恒地推进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以作风改进的扎实成效取信于民。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司法、舆论和公众监督,加强财政、审计、监察等政府内部监督。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完善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责任链,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预防制度腐败源头,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开启新的希望,让我们在中共常熟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群策群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干事业,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常熟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